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和御製读五代周史
夏竦 〔宋代〕
文伯怀明识,英规世所推。
济时陈策画,急用备论思。
隘郭爰增广,烦音亦改为。
温恭非不济,感遇志如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历史和智慧的敬仰。文伯(周文王)以其明智而受到世人推崇。应国之急时,提出了策略和图谋。对于狭隘的城郭,应该加以扩展;对于烦琐的声音,也应当进行修改。温文尔雅并非没有帮助,感受到的遭遇和志向就是这样。
注释
- 文伯:指的是周文王,周朝开国之君,以智慧和仁德闻名。
- 济时:指在关键时刻施以帮助或提出策略。
- 隘郭:狭小的城郭,象征防御能力不足的地方。
- 烦音:指复杂而烦琐的言语或声音。
典故解析
- 周文王:周文王是周朝的奠基者,他在政治和文化上有极高的造诣。诗中提到他的名声与智慧,体现出对古代贤人的敬重。
- 五代周史:五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周史则是对这一历史阶段的记录。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夏竦,字子云,号白山,北宋时期的诗人、政治家,以其才华和政绩著称。他的诗文风格清新,题材多样,常常关注社会政治,表现出对历史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之际,诗人通过对五代周史的阅读,感受到历史的沉重,试图从中汲取智慧与教训,表达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写得简约而意蕴深远,展现了历史的智慧与现实的紧迫感。诗的开头通过提及周文王,设定了一个崇高的历史背景,接着用“济时陈策画”表明在危急时刻,智者应当出谋划策,展现出对历史人物的崇敬和对当下局势的关心。诗中提到的“隘郭”和“烦音”则象征着社会中的不足之处,强调了改进和扩展的必要。最后一句“温恭非不济,感遇志如兹”则传达出一种人文关怀,提醒人们即使是在困境中,也要保持温和和恭敬的态度,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文伯怀明识:周文王以其聪明才智而被世人所怀念。
- 英规世所推:他的英明政策被人们广泛推崇。
- 济时陈策画:在关键时刻,他提出了应对的策略和计划。
- 急用备论思:急需的时刻,大家都应当积极地思考应对之策。
- 隘郭爰增广:对于狭隘的城郭,应当进行扩展。
- 烦音亦改为:对于复杂的声音和言语,也需要进行简化和修改。
- 温恭非不济:温柔和恭敬并非没有帮助。
- 感遇志如兹:感受到的遭遇和志向正是如此。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的手法,如“隘郭”和“烦音”,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狭隘的城郭象征着社会的局限性,温恭则象征着理智和平和的态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传达了对历史智慧的敬重与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对个人修养的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文伯:象征智慧与仁德。
- 济时:象征应对危机的能力。
- 隘郭:象征社会的不足与局限。
- 温恭:象征一种理智与平和的处世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文伯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周文王
B. 孔子
C. 司马迁 -
“隘郭”在诗中象征什么?
A. 防御能力
B. 财富
C. 知识 -
诗人认为温恭的态度有什么作用?
A. 无用
B. 有帮助
C. 令人厌烦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前出師表》(诸葛亮)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诗词对比
- 夏竦《奉和御製读五代周史》与杜甫《春望》:两者皆关注历史与现实,但夏竦更强调智者的应对,而杜甫则更多表达对国家时局的忧虑。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