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三月三日上忠襄坟,因之行散,得十绝句
作者:杨万里
草藉轮蹄翠织成,花围巷陌锦韪屏。早来指点游人处,今在游人行处行。
白话文翻译:
在三月三日这天,我登上忠襄的坟墓,因而随意漫游,写下了十首绝句。草地如同青翠的绣品,花儿环绕着小巷,宛如缤纷的屏风。早先我在这里指点游人,如今却成了游人的行程。
注释:
- 忠襄:指的是忠襄王的墓地,可能是对某位历史人物的悼念。
- 草藉:草地。
- 轮蹄:马车的轮子。
- 翠织成:形容草地如同精美的织物。
- 锦韪屏:形容花围绕的景象,似锦绣般美丽的屏风。
- 早来指点:指的是之前曾经在这里引导游人。
典故解析:
忠襄王在中国历史上可能是指某位忠诚的王者,诗人在这一天登上他的坟墓,表达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哀思和敬仰。三月三日作为传统节日,也有着踏青、游玩的习俗。诗中的游人活动与自然美景相结合,展现了一种对生命与历史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6-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擅长描绘自然景色,语言清新,意象生动。他的诗歌常常反映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春天,正值三月三日,诗人登上忠襄王的坟墓,可能是为了缅怀历史人物,同时也在这个温暖的季节中感受自然之美。诗中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游人对风景的欣赏。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美丽。开头两句“草藉轮蹄翠织成,花围巷陌锦韪屏”用鲜明的色彩和生动的意象,刻画了春日的景色,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草地的青翠与花朵的绚丽交织,形成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
在这一环境中,诗人回忆起自己曾经为游人指点的情景,表达了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过往的怀念。诗的后半部分“今在游人行处行”则揭示了诗人现在融入到游人的行列中,反映出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的紧密联系。整首诗意境深远,蕴含着对生命、历史和自然的思考,具有较强的哲理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草藉轮蹄翠织成”:草地在马车的碾压下,显得更加青翠如织。
- “花围巷陌锦韪屏”:花朵环绕着小巷,宛如美丽的锦屏。
- “早来指点游人处”:我曾经在这里为游人指点方向。
- “今在游人行处行”:如今我也成为游人,随意漫游。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草地比作青翠的织物,花环绕比作锦屏,形象生动。
- 拟人:游人似乎与自然融为一体,形成了生动的景象。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同时也展现了春日的生机与游人们的悠闲,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草:象征生命与春天的生机。
- 花:象征美丽与希望,充满活力。
- 游人:象征人对自然的向往与探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草藉轮蹄翠织成”所表现的意象是什么?
- A. 生命的枯竭
- B. 春天的生机
- C. 秋天的萧瑟
-
“花围巷陌锦韪屏”中的“锦韪屏”指的是什么?
- A. 乡村的田园
- B. 美丽的花环
- C. 古老的屏风
-
诗人曾经的角色是什么?
- A. 游人
- B. 指导游人
- C. 画家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杜甫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
诗词对比:
- 《春夜喜雨》:同样描绘了春天的景色,表现对自然的热爱。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表达了春天的繁华与人的情感,展示了对美的赞美。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
- 《杨万里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