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夕阳》
时间: 2025-01-01 18:20:1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断雁飘愁,盘鸦聚暝,一鞭残梦归鞍。
酒醒邮程,岭云垄树漫漫。
渡江几点归帆影,近荒林一带枫斑。
最难堪,第一峰前,立马斜看。
而今休说乡关路,剩濛濛野水,瘦柳渔湾。
短帽西风,古今无此荒寒。
芦笳声里旌旗起,问当年谁姓江山。
有悠悠几处牛羊,短笛吹还。
白话文翻译:
孤雁在空中飘荡,带着愁绪,成群的乌鸦聚集在黄昏时分,一鞭子挥动,带着残梦归去马鞍上。酒醒后踏上邮程,岭上的云朵与树木漫延不绝。渡江时看到归帆的影子,靠近荒林的地方,一片片枫叶斑斑。最难忍受的,是在第一峰前,骑马斜视远方。如今不再提起乡关的路,只有朦朦胧胧的野水和瘦弱的柳树、渔湾残影。短帽在西风中飘扬,古今都没有如此荒凉的寒意。芦笳声中旌旗随风飘起,问谁又能继承这江山。远处有几处牛羊,短笛声依然响起。
注释:
- 断雁:孤雁,寓意孤独与愁苦。
- 盘鸦:成群的乌鸦,象征着黄昏和凄凉。
- 一鞭残梦归鞍:一鞭子挥打,带着残留的梦境回到马鞍上,表达对往昔的眷恋。
- 酒醒邮程:酒醒后开始旅途,象征开始新的旅程。
- 岭云垄树漫漫:山岭上云雾缭绕,树木随处可见,描绘了广袤的自然景观。
- 濛濛野水:模糊的野水,表现出一种朦胧的感受。
- 短帽西风:短帽在西风中飞扬,表现出寒冷的气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关锳,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他的诗词多描绘自然景观,抒发个人情感,常常带有淡淡的忧伤和对故乡的思念。
创作背景:
《高阳台 夕阳》创作于作者游历途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在一个落日余晖的黄昏,他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传达内心的孤独与愁苦。
诗歌鉴赏:
《高阳台 夕阳》是一首饱含情感的古诗,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传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人生之旅的感慨。开头的“断雁飘愁,盘鸦聚暝”即刻将读者带入一种孤独的氛围,孤雁的哀愁与乌鸦的聚集暗示着黄昏的来临与生命的无常。诗中“酒醒邮程”句,展现了旅途的开始,似乎在提醒我们每一次的醒悟与出发都是充满期待的,但随之而来的“岭云垄树漫漫”则营造出一种无尽的孤寂和苍茫。
随着诗句的深入,作者的情感愈加浓烈,“而今休说乡关路,剩濛濛野水,瘦柳渔湾。”这一句表达了对故乡的无奈与失落,虽然乡关在心中,但现实却是无尽的荒凉。最后的“短笛吹还”则把情感的余韵留给读者,短笛声中,似乎可以听到那份对生活的无尽思索和对往昔的追忆。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关锳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的热爱,反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思考,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断雁飘愁:孤雁在空中飘荡,带着忧愁,象征孤独的心情。
- 盘鸦聚暝:成群的乌鸦聚集在黄昏,暗示着凄凉的气氛。
- 一鞭残梦归鞍:一鞭子挥动,带着残梦归去,表现对过往的留恋。
- 酒醒邮程:酒醒后踏上旅程,象征新的开始。
- 岭云垄树漫漫:描绘出辽阔的自然景观,表达惆怅。
- 渡江几点归帆影:江面上归帆的影子,暗示归家的希望。
- 近荒林一带枫斑:荒林中的枫叶,象征生命的凋零。
- 最难堪,第一峰前,立马斜看:在高峰前的无奈与彷徨。
- 而今休说乡关路:如今不再提起故乡的路,表现出对故乡的无奈。
- 剩濛濛野水,瘦柳渔湾:只剩下朦胧的野水与瘦弱的柳树,表达对故乡情景的思念。
- 短帽西风,古今无此荒寒:短帽在西风中,表现荒凉的气候。
- 芦笳声里旌旗起:芦笳声中旌旗飘扬,象征着历史的兴衰。
- 问当年谁姓江山:追问往年江山的归属,反思历史。
- 有悠悠几处牛羊,短笛吹还:最后的牛羊与短笛声,留给人思考与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断雁飘愁”,用孤雁比喻孤独的心情。
- 拟人:如“酒醒邮程”,赋予酒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渡江几点归帆影,近荒林一带枫斑”,工整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展现了一种深刻的孤独感和对过往的追忆,反映了人们在旅途中所面临的内心挣扎与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雁:象征孤独和愁苦。
- 乌鸦:聚集在黄昏,暗示凄凉和生命的无常。
- 归帆:象征希望与归属感。
- 枫叶:代表生命的凋零与变迁。
- 芦笳:古代乐器,象征历史的悠久与哀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断雁飘愁”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孤独
- C) 兴奋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濛濛野水”暗示了___(填入情感)。
-
判断题:诗中“酒醒邮程”表示一种新的旅程开始。(对/错)
答案:
- B) 孤独
- 对故乡的思念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登高》
诗词对比:
- 李白与关锳的作品都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但李白的诗多表现豪放与洒脱,而关锳则更显细腻与忧伤。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关锳传》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