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忆少年》
时间: 2025-01-09 14:38:5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庭有燎,叠鼓鸣鼍。更问夜如何。信星彪列,天象森罗。虞旦閟宫毕,觞清庙,浆柘尊牺继猗那。嘉颂可同科。卮圣万肩摩。饬躬三宿,泰畤缛仪多。丘泽合,岳渎从曦娥。神光烛云车风马,芝作盖,玉为珂。奉瑄成礼,燔柴竣事,休嘉砰,隐丹阙,湛恩波。共愿乾坤隤祉,边鄙投戈。覆盂连瀚海,洗甲挽天河。欣欣喜色,长遇六龙过。奏云和。三春荐嘉禾。
白话文翻译:
庭院中燃起篝火,鼓声与蛙声交织。再问夜晚的景象如何。星星如刀锋般闪烁,天象浩瀚如云。虞氏的早晨仪式已经结束,清酒在庙中盛行,祭祀用的器具接连不断。美好的赞美可以相互合唱,圣酒的容器上千人共举。仪典繁盛,身心安定,丰收的祭祀仪式丰富多彩。山丘与水泽相互辉映,岳渎在晨曦中迎接女神。神光照耀着云车和风马,神仙的盖子用芝草做成,玉器闪耀着光辉。恭敬地奉上礼物,烧柴完成祭祀,休息中享受美好的时光,隐秘的丹阙,波澜不惊的恩泽。共同期盼天地的安宁,边疆的士兵也能休战。翻覆的酒杯连同浩瀚的海洋,洗净铠甲,重挽天河。欣欣向荣的景象,长久地遇见六龙飞过。奏响和谐的乐章,三春时节荐上丰收的禾苗。
注释:
- 燎: 意为燃烧的火,指篝火。
- 鼍: 一种大蛙,象征着自然的声音。
- 虞旦: 指古代祭祀中的虞氏朝廷的早晨仪式。
- 觞: 酒杯,用于祭祀。
- 嘉颂: 美好的赞美。
- 卮: 盛酒的器具。
- 泰畤: 古代祭祀所用的坛。
- 丘泽: 山丘与水泽的结合。
- 神光: 神灵的光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适,字士杰,号云峰,宋代著名诗人,生于北宋时期。他的作品多以咏物抒怀和描写自然景观见长,语言清新,意境深远。洪适的诗歌不仅富有音乐感,也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十二时/忆少年》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文化繁荣,诗人通过描绘自然和祭祀场景,反映了当时的节庆文化和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喜爱,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十二时/忆少年》通过对夜晚景象、自然声响以及祭祀仪式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人生、自然与社会和谐的深刻理解。诗中以火光、星空、神灵的光辉等意象交织,营造出一种梦幻而庄重的氛围。通过描绘丰收的祭典,作者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恩,还传达了希望与祝福的情感。全诗在结构上层层递进,既有对夜晚的质问,也有对宇宙的敬畏,最终归结为对人间安宁的愿望,体现了古人对天地自然的深刻感悟与哲理思考。整体而言,诗歌意境悠远、情感真挚,展示了宋代文人的风采与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庭有燎,叠鼓鸣鼍。”:庭院中篝火燃烧,鼓声和蛙鸣交织成一曲自然交响。
- “更问夜如何。”:诗人进一步探询夜晚的景象与氛围。
- “信星彪列,天象森罗。”:星星如刀锋般在夜空中闪烁,天象浩瀚而复杂。
- “虞旦閟宫毕,觞清庙,浆柘尊牺继猗那。”:古代祭祀仪式的结束,清酒在庙中盛行,祭品接连不断。
- “共愿乾坤隤祉,边鄙投戈。”:共同期盼天地的安宁,边疆的士兵能够休战。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星星比作刀锋,形象生动。
- 拟人:赋予自然现象以人的情感,如“欣欣喜色”。
- 对仗:整首诗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主要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对人间和谐的向往,体现了古代人对天地自然的理解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篝火:象征着温暖与团聚。
- 星辰:代表着希望与远方。
- 祭祀:体现了对神灵的敬仰。
- 丰收:象征着对生活美好的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鼍”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鸟
- B. 一种蛙
- C. 一种鱼
-
“信星彪列”中的“彪”指代什么?
- A. 笔直
- B. 锋利
- C. 照耀
-
诗中提到的“虞旦”是什么?
- A. 一种花
- B. 祭祀仪式
- C. 干粮
答案: 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比较洪适的《十二时/忆少年》和杜甫的《春望》,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但洪适更注重祭祀和节庆的氛围,而杜甫则更强调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命运。
参考资料:
- 《宋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