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 题易硕甫洞庭眺月图》

时间: 2024-09-19 20:46:00

云散晚山青。

又泛扁舟过洞庭。

月下一声吹铁笛,凄清。

祇恐鱼龙不惯听。

红烛夜冥冥。

静写秋光入画屏。

寄语幽兰兼白芷,芳馨。

可解骚人万古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乡子 题易硕甫洞庭眺月图
作者:文廷式 〔清代〕

云散晚山青。又泛扁舟过洞庭。
月下一声吹铁笛,凄清。
祇恐鱼龙不惯听。
红烛夜冥冥。
静写秋光入画屏。
寄语幽兰兼白芷,芳馨。
可解骚人万古情。

白话文翻译

云雾散去,晚霞映照着青山。我又乘着扁舟在洞庭湖上游荡。
月下传来一声吹奏的铁笛,声音凄清。
我担心鱼和龙不会习惯这种音乐。
红烛在夜里微弱闪烁。
静静地将秋天的光辉写进画屏。
寄托我的情感给那幽兰和白芷,芳香四溢。
这可以解读出骚人对于万古情怀的感悟。

注释

字词注释

  • 冥冥:形容光线微弱或黑暗的样子。
  • 幽兰:指芳香的兰花,常用来比喻高洁的品德。
  • 白芷:一种香草,常用于中药,象征清香和幽静。
  • 骚人:指的是有文采的人,特别是诗人。

典故解析
“鱼龙不惯听”中的“鱼龙”比喻的是世俗之人,常用来表达高雅艺术与世俗的距离。在古代诗词中,常常用鱼龙来代表那些不懂欣赏高雅艺术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廷式,清代诗人,以其清丽的诗风和深邃的意境著称。他的诗歌常常体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是在文廷式游历洞庭湖时创作的,反映了他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音乐、艺术的思考。

诗歌鉴赏

《南乡子 题易硕甫洞庭眺月图》以洞庭湖的自然美景为背景,融入诗人的情感与哲思,展现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艺术境界。首句“云散晚山青”,描绘出一个清新明朗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接着,诗人乘舟过湖,感受到自然与音乐的结合,月光下的铁笛声更是增添了几分凄清的气氛。诗中提到的“鱼龙不惯听”,不仅反映了艺术的高雅,也隐含着对世俗的批判。

红烛的微光与秋天的宁静相互映衬,进一步营造出一种孤独而美丽的氛围。最后,通过幽兰与白芷的寄托,诗人表达了对美好情感的追求与向往。整首诗情景交融,情感深邃,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情世态的思考,体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高雅的艺术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云散晚山青:描绘晚霞中的青山,表现清新自然的景象。
  • 又泛扁舟过洞庭:诗人乘舟游历,暗示他与自然亲密接触。
  • 月下一声吹铁笛,凄清:音乐的描摹,传达出孤独与清冷的情感。
  • 祇恐鱼龙不惯听:担忧世俗之人无法理解这种高雅艺术。
  • 红烛夜冥冥:夜晚微弱的烛光,增添了诗意的神秘感。
  • 静写秋光入画屏:将秋天的景色画入画屏,体现出艺术的传承。
  • 寄语幽兰兼白芷,芳馨:通过花草传达情感,象征着高雅和纯洁。
  • 可解骚人万古情:表达诗人对深厚情感的理解与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音乐比作高雅艺术,通过音乐与自然的结合展现情感。
  • 拟人:将“鱼龙”赋予情感,反映出艺术与世俗的对立。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讲究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自然与艺术的结合,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反映了对世俗与高雅艺术之间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变幻与自由。
  • :代表漂泊与追寻。
  • :象征孤独与清冷。
  • 红烛:传达温暖与微弱的光芒。
  • 幽兰白芷:象征高洁的品德和纯美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云散晚山青”描绘的是什么样的景象?
    A. 晴朗的天空
    B. 阴雨的天气
    C. 夕阳西下的山景

  2. “鱼龙不惯听”中的“鱼龙”指代的是谁?
    A. 高雅的艺术家
    B. 世俗的普通人
    C. 诗人自己

  3. 诗中提到的“红烛”象征什么?
    A. 丰富的情感
    B. 微弱的光明
    C. 朦胧的未来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夜泊牛头》 杜甫

诗词对比
李白在《静夜思》中通过月光抒发思乡之情,而文廷式则在《南乡子》中结合自然景色与音乐,表达对高雅艺术的思考。两者皆反映了诗人对情感的敏感与对自然的热爱,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代诗词鉴赏》
  • 《文廷式研究》

这一系列的分析与学习材料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南乡子 题易硕甫洞庭眺月图》的内涵与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