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到得中桥一径斜,岸傍沽酒两三家。长年醉卧桑阴下,鼓吹犹烦两岸蛙。
白话文翻译:
来到中桥,沿着一条斜路行走,岸边有两三家酒铺。整年都醉卧在桑树的阴影下,耳边的鼓声和吹乐声依然让人烦扰,伴随着两岸的青蛙鸣叫。
注释:
- 到得:到达。
- 中桥:指中间的桥,地点名。
- 一径斜:一条道路呈斜向。
- 岸傍:岸边。
- 沽酒:卖酒,沽意为买卖。
- 长年:整年,长时间。
- 醉卧:喝醉酒后躺卧。
- 桑阴:桑树的阴影,指凉爽的地方。
- 鼓吹:指鼓声和吹奏乐器的声音。
- 犹烦:仍然令人烦恼。
典故解析:
这首诗虽然没有涉及显著的历史典故,但反映了宋代文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醉态的描绘。桑树常作为诗中的意象,象征着恬静、闲适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岳珂,字季良,号白华,宋代诗人,曾任职于地方官员。他的诗风清新,常以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为题材。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岳珂对生活的反思,表达了他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对喧嚣的厌倦,反映了宋代文人追求隐逸生活的心态。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宁静的乡村场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开头的“到得中桥一径斜”设定了诗的场景,斜路的描述暗示了诗人行走的悠闲与自在。接下来的“岸傍沽酒两三家”描绘了酒铺的点滴生意,增加了生活的气息。
“长年醉卧桑阴下”一语道出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桑树的阴影仿佛是他心灵的庇护所,象征着安逸与放松。而最后一句“鼓吹犹烦两岸蛙”则转向了与自然的对比,尽管身处宁静之地,却依旧难以摆脱世俗的烦扰,诸如蛙声和乐器声,反映出一种无奈和烦恼。
整首诗将宁静与烦扰、自然与人事交织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诗中流露出的淡淡忧伤,也让人感受到一种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到得中桥一径斜:诗人通过“到得”引入场景,表现出他悠闲的状态。
- 岸傍沽酒两三家:描绘沿岸的几家酒铺,增加了生活气息。
- 长年醉卧桑阴下:表达了对安逸生活的向往,桑阴下的醉卧象征着无忧无虑。
- 鼓吹犹烦两岸蛙:最后一句的转折,表明即使在美好环境中,也难免受外界干扰。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鼓吹犹烦”和“两岸蛙”形成了对称的结构。
- 意象:桑树、酒铺、蛙声等意象交织,营造出一种田园诗的氛围。
主题思想:
该诗表达了对乡村闲适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烦扰的无奈,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中桥:象征着人生的交汇点。
- 酒:代表着放松、享受。
- 桑阴:隐喻安逸的生活环境。
- 蛙声:自然的声音,但也带来烦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哪种树的阴影? A. 柳树
B. 桑树
C. 桃树 -
诗人在何处醉卧? A. 桑阴下
B. 酒铺中
C. 橘子树下 -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战争
B. 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烦恼
C. 城市的喧嚣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但更多的是对人情的关怀与思念。
- 王维的《鹿柴》则通过自然景色表达了隐逸的生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岳珂的生平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