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微寒骚屑窗竹,淡月朦胧夜天。 路暗城头传警,漏稀更士高眠。
白话文翻译:
微寒中,窗外的竹子轻轻摇曳,发出沙沙声响;淡淡的月光下,夜空显得朦胧不清。 城头上,路灯昏暗,传来警戒的声音;夜深人静,更夫们已经高枕无忧地睡着了。
注释:
- 微寒:轻微的寒意。
- 骚屑:形容竹叶摩擦的声音。
- 朦胧:模糊不清的样子。
- 传警:传递警戒的声音。
- 漏稀:指夜深,漏壶(古代计时器)的水滴声稀疏。
- 更士:指夜间巡逻的更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这首《夜坐三首》是他在夜晚静坐时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警觉。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夜晚静坐时的所见所感,通过对微寒、竹声、淡月、城头警声等元素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既宁静又警觉的夜晚氛围。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又警觉的夜晚。首句“微寒骚屑窗竹”,通过“微寒”和“骚屑”两个词,传达了夜晚的清凉和竹叶的摩擦声,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次句“淡月朦胧夜天”,用“淡月”和“朦胧”来形容夜空,增添了一层神秘感。后两句“路暗城头传警,漏稀更士高眠”,则通过城头的警声和更夫的高眠,展现了夜晚的宁静与警觉并存的复杂情感。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夜晚的独特感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通过“微寒”和“骚屑”两个词,传达了夜晚的清凉和竹叶的摩擦声,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次句用“淡月”和“朦胧”来形容夜空,增添了一层神秘感。
- 后两句通过城头的警声和更夫的高眠,展现了夜晚的宁静与警觉并存的复杂情感。
修辞手法:
- 拟人:“骚屑窗竹”中的“骚屑”赋予了竹叶以人的动作,使其更加生动。
- 对仗:“微寒骚屑窗竹,淡月朦胧夜天”中的“微寒”与“淡月”,“骚屑”与“朦胧”形成了工整的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夜晚景象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夜晚宁静与警觉并存的感受,展现了夜晚的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 微寒:象征夜晚的清凉。
- 骚屑:象征竹叶的摩擦声,增添了夜晚的生动感。
- 淡月:象征夜空的朦胧美。
- 传警:象征夜晚的警觉。
- 高眠:象征夜晚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骚屑”一词形容的是什么声音? A. 风声 B. 竹叶摩擦声 C. 水声 D. 鸟鸣声
-
诗中“淡月朦胧夜天”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夜空? A. 明亮清晰的 B. 模糊不清的 C. 黑暗无光的 D. 星光璀璨的
-
诗中“路暗城头传警”中的“传警”指的是什么? A. 传递消息 B. 传递警戒的声音 C. 传递命令 D. 传递信号
答案: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同样描绘夜晚的宁静与警觉。
- 杜甫《月夜忆舍弟》:通过夜晚的月亮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 张耒的《夜坐三首》与苏轼的《临江仙·夜归临皋》都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警觉,但张耒的诗更加注重细节的描写,而苏轼的诗则更加注重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张耒的诗歌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