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挽诗四首 其三》

时间: 2025-01-21 10:44:25

汉室传经后,唐朝旧族家。

柔明惟典则,专静辍纷华。

得配同高寿,流光固未涯。

定应知去路,门外列三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汉室传经后,唐朝旧族家。
柔明惟典则,专静辍纷华。
得配同高寿,流光固未涯。
定应知去路,门外列三车。


白话文翻译:

在汉朝传承经典之后,唐朝的旧家族依旧辉煌。
温文尔雅的风度,遵循着礼法,专心致志地远离繁华的世俗。
能够享有长寿的恩典,光阴似箭,依旧没有尽头。
想必应该明白人生的去向,门外停放着三辆马车。


注释:

  • 汉室:指汉朝,后汉的统治家族。
  • 传经:传承经典,指汉朝以儒家经典治国。
  • 唐朝旧族:指唐代的名门望族。
  • 柔明:形容温和而明亮的品德。
  • 典则:指礼法、规范。
  • 专静:专心宁静,远离喧嚣。
  • 辍纷华:停止追求繁华。
  • 得配同高寿:能享受与长寿相关的美好。
  • 流光固未涯:光阴如流水,依然没有尽头。
  • 去路:人生的道路。
  • 三车:古代的马车,象征着出行的选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之仪,字德裕,号惟庵,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他的诗作多描写自然景物和社会人生,具有浓厚的哲理性和思考性。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的时期。李之仪在诗中通过追溯汉唐的兴衰,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慨,反映了知识分子的忧虑与理想。

诗歌鉴赏:

《杂挽诗四首 其三》通过对汉唐历史的回顾,表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与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首联“汉室传经后,唐朝旧族家”承接历史,展现了汉唐两代的文化传承与旧世家族的荣光。接下来的“柔明惟典则,专静辍纷华”则表现出诗人对温文尔雅、遵循礼法的向往,反映出一种对浮华世界的拒绝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在“得配同高寿,流光固未涯”中,诗人抒发了对长寿和时光流逝的感慨,暗示着人生的短暂与珍贵,激励人们珍惜光阴,过一个有意义的生活。最后一句“定应知去路,门外列三车”更是将人生的选择与方向引入思考,象征着人生旅途中的不同选择与未来的多样性。

整首诗在形式上简洁而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表现出李之仪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哲理思考,是对传统文化的赞美与对人生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汉室传经后:指汉朝的文化传承,强调历史的延续。
    • 唐朝旧族家:描绘唐代名门的盛况,传递出对历史的敬仰。
    • 柔明惟典则:强调品德修养,体现出对礼义的重视。
    • 专静辍纷华:倡导宁静致远,反映出对浮华生活的拒绝。
    • 得配同高寿:人生的美好享受,长寿的羡慕。
    • 流光固未涯:时间的无尽流逝,强调珍惜当下。
    • 定应知去路: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方向与选择。
    • 门外列三车:象征人生的选择与可能性。
  •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的句子结构对称,增强了音韵美与节奏感。
    • 象征:三车象征人生的不同选择,以形象化的方式引发思考。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历史的回顾与人生的思考,传达出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对人生意义的追求,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表现了诗人深邃的哲理思考与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 汉室与唐朝:代表着历史的辉煌与文化的积淀,象征着传统的传承。
  • 柔明:象征温和的品德与内心的宁静,反映出理想人格。
  • 三车:象征人生的选择与未来的多样性,鼓励思考与抉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汉室”指的是哪个朝代?

    • A. 唐代
    • B. 汉代
    • C. 宋代
  2. “流光固未涯”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时间的无尽感叹
    • B. 对长寿的渴望
    • C. 对历史的追溯
  3. 诗中“三车”象征着什么?

    • A. 旅行
    • B. 人生的选择
    • C. 家庭的繁荣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可以将李之仪的这首诗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二者都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沉思,但李之仪更偏重于对传统文化的赞美,而杜甫则更多展现了对时局的忧虑与感慨。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宋诗鉴赏辞典》
  • 《李之仪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