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致仕》
时间: 2025-01-04 06:15:0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致仕
作者:白居易
七十而致仕,礼法有明文。
何乃贪荣者,斯言如不闻?
可怜八九十,齿坠双眸昏。
朝露贪名利,夕阳忧子孙。
挂冠顾翠緌,悬车惜朱轮。
金章腰不胜,伛偻入君门。
谁不爱富贵?谁不恋君恩?
年高须告老,名遂合退身。
少时共嗤诮,晚岁多因循。
贤哉汉二疏,彼独是何人?
寂寞东门路,无人继去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白发老人仍然执着于权势与名利的不满。根据礼法,七十岁就应该退休,然而一些贪图荣华的人却对此视而不见。令人怜悯的是那些八九十岁的老人,牙齿掉落,双眼昏花,朝晨追求名利,夕阳却忧虑子孙后代。挂下官帽看着青丝带,悬挂的车辕却舍不得朱色的车轮。金章的腰带承受不住,弯腰进入君王的门口。谁不爱富贵?谁不眷恋君恩?年纪大了就应该告老,名声到了就该退隐。年轻时我们一起讥讽那些人,晚年却多了迁就和循规蹈矩。贤良的汉朝二疏,他们又是何等的人物呢?寂寞的东门路上,无人再追随他们的足迹。
注释
- 致仕:指退休。
- 贪荣:贪图荣华。
- 齿坠:牙齿掉落。
- 双眸昏:双眼昏花。
- 挂冠:卸下官帽,象征辞官。
- 朱轮:红色的车轮,象征富贵。
- 金章:象征官职的金章。
- 伛偻:弯腰驼背,形容年老体衰。
- 君恩:君主的恩惠。
- 二疏:指汉代的两位疏吏,寓意贤良之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风平易近人,内容多涉及社会民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与人情。他的作品常常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并以其深刻的社会观察和抒情能力而闻名。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白居易晚年,反映了他对当时官场风气的失望与批评。他看到许多老年人仍然追求名利,尽管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心中感到不平。他希望通过这首诗警醒那些年长者,告诉他们该适时告老、退隐,享受宁静的生活。
诗歌鉴赏
《不致仕》是一首感慨深刻的诗,表现了白居易对年老者仍然追求权势名利的反思与批判。诗中通过对比年轻时的轻视与晚年的因循,揭示了人们在面对权力与财富时的普遍心理。尤其是“七十而致仕”的开头,暗示了传统的退休礼法,然而“何乃贪荣者”却发出质疑,批判那些违反社会规范的人。诗中反复提到的“名利”、“富贵”,不仅是对个人欲望的描绘,更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白居易在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如“朝露”、“夕阳”,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增加了诗歌的层次感。同时,诗中对“金章”、“朱轮”等物象的提及,使得整首诗不仅具有个人情感的表达,也具备了对社会风气的广泛揭示。
整首诗充满了对人生的感慨与无奈,白居易用简练而有力的语言,传达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年高者应懂得适时退隐,珍惜生活的宁静与平淡,这种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七十而致仕:按照礼法,七十岁应当退休,表明年纪已大。
- 何乃贪荣者,斯言如不闻:为何还有人贪恋荣华,如同这些话听不见。
- 可怜八九十,齿坠双眸昏:八九十岁的人,牙齿掉了,眼睛也模糊了,令人心疼。
- 朝露贪名利,夕阳忧子孙:早晨追求名利,到了晚年却忧虑后代。
- 挂冠顾翠緌,悬车惜朱轮:卸下官帽却舍不得青丝带,挂上车辕却不愿离开华丽的车轮。
- 金章腰不胜,伛偻入君门:金章承重不住,弯腰走入君王的门口,形象地表现了老年人的无奈。
- 谁不爱富贵?谁不恋君恩?:谁不喜欢富贵,谁不眷恋君主的恩惠?
- 年高须告老,名遂合退身:年纪大了就得告老,成就了名声就应当退隐。
- 少时共嗤诮,晚岁多因循:年轻时一起嘲笑,晚年却多了迁就。
- 贤哉汉二疏,彼独是何人?:汉朝的二疏是多么贤良,难道不值得人们追随吗?
- 寂寞东门路,无人继去尘:寂寞的东门路上,没人再追随他们的足迹。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朝露贪名利,夕阳忧子孙”,展示了时间的对比。
- 比喻:将人生的追求比作“朝露”和“夕阳”,形象生动。
- 反问:通过反问的方式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年长者不知退隐、贪图名利的批评,呼吁人们应懂得适时告老,珍惜生活的宁静与安逸。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朝露:象征年轻时的追求与美好。
- 夕阳:象征晚年的忧虑与无奈。
- 挂冠:辞官的象征,反映对权力的放弃。
- 金章:象征地位与荣华,反映内心的挣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白居易在《不致仕》中认为什么年龄应该退休?
- A. 六十
- B. 七十
- C. 八十
- D. 九十
-
诗中提到的“金章”主要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权力
- C. 声誉
- D. 家庭
-
诗人对年长者的态度是?
- A. 着急
- B. 不满
- C. 赞美
- D. 漠视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相比,两者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但白居易更侧重于对年长者的批判,而王维则更多地表现了对离别的感伤。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全集》
- 《唐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