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散吏闲如客,贫州冷似村。
早凉湖北岸,残照郭西门。
懒镊从须白,休治任眼昏。
老来何所用,少兴不多言。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晚出西郊的闲适情景。散官的生活如同客人一样悠闲,而贫困的州城则冷清得像个村庄。早秋的凉意笼罩着湖北岸,夕阳的余晖洒在城郭的西门。诗人懒得去修整白须,任凭眼睛模糊不清。年纪大了,又有什么用呢?少有兴致,话也少了。
注释:
- 散吏:指的是闲散的官吏,失去职务后闲居在家。
- 贫州:指的是生活条件较差的州城。
- 早凉:指秋天的早晨已经感到凉意。
- 残照:指的是夕阳的余晖。
- 镊:指修整、修剪。
- 须白:白发。
- 任眼昏:让眼睛模糊,不去在意。
典故解析: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常常反映社会生活,关注民生疾苦。他在诗中通过“散吏”与“贫州”对比,反映出自己对社会现状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平易近人的诗风和关注民生的作品而闻名。他的诗歌多描绘生活中的细节,表现对社会和人情的思考。
创作背景:
《晚出西郊》创作于白居易晚年,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反映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岁月流逝的无奈之情。
诗歌鉴赏:
《晚出西郊》通过诗人散步在西郊的描写,展现了一种恬淡的生活状态。诗歌开篇便通过“散吏闲如客”的比喻,表现出一种洒脱和无拘无束的心态,映衬出诗人在官场上的失落与闲适。接下来的“贫州冷似村”则揭示了地方的贫困与冷清,反映出社会的现实状况。
“早凉湖北岸”一句,通过对早秋寒意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夕阳的“残照”则为夜的来临埋下伏笔,暗示着诗人对光阴流逝的感慨。诗的后半部分更是直接流露出诗人对衰老的无奈,“懒镊从须白,休治任眼昏”,表现出对自己衰老的接受和无所谓的态度。
最后的“老来何所用,少兴不多言”更是直白地表达了诗人对晚年生活的思考,对过往的淡然与对未来的迷茫。从整体上看,诗歌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透出淡淡的忧伤与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散吏闲如客:闲散的官吏就像是过客一样,体现了诗人的无所事事。
- 贫州冷似村:贫困的州城冷清得像一个村子,反映了社会的荒凉。
- 早凉湖北岸:早晨的凉意已经到来,象征着季节的变换与岁月的无情。
- 残照郭西门:夕阳的余晖照在西门,营造出一种萧索的美感。
- 懒镊从须白:对白发的无所谓,表现出对衰老的接受。
- 休治任眼昏:任凭眼睛模糊,不去在意,表现出对生活的放弃。
- 老来何所用:到了老年,自己还能有什么用处?
- 少兴不多言:对生活失去兴致,话语也变得稀少。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散吏比作客人,突出了闲适。
- 对仗:如“散吏闲如客,贫州冷似村”,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使用“残照”、“须白”等意象,展现出衰老与时光的流逝。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晚年生活的感悟,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学思考,探讨了衰老与生活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散吏:象征着闲散的生活。
- 贫州:反映社会的冷清与贫困。
- 早凉:秋天的凉意,象征生命的渐行渐远。
- 残照:夕阳的余晖,表现光阴的流逝。
- 须白:白发象征衰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散吏”指的是(A)官吏(B)商人(C)农民。
- 填空题:诗中提到“早凉湖北岸”,表现出__的季节。
- 判断题: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对/错)
答案:
- A
- 秋天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将白居易的《晚出西郊》与王维的《鹿柴》进行对比,二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但白居易更关注生活的细节,王维则多了一份禅意和哲理。
参考资料:
- 《白居易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