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华兄方惜莺声之晚今忽闻之》
时间: 2025-01-19 19:04:5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鸟凡禽处处鸣,独怜清啭久无声。
起从岩谷春风晚,飞过林塘霁日明。
不为好音轻俗耳,自逢真赏动诗情。
少年乐事今抛尽,节物催人只自惊。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鸟儿在山林中欢快鸣叫的场景,作者独自怜惜那清脆的鸟鸣声,却久未听闻。诗人在春风的傍晚,从岩谷中起飞,飞过清澈的林塘,阳光明媚。鸟儿的美妙歌声并非为了迎合世俗的耳朵,而是因为作者与它的相遇激发了诗人的创作情怀。年轻时的快乐已经抛弃,时光的流逝让人感到惊讶。
注释:
- 山鸟:山中的鸟。
- 凡禽:普通的鸟。
- 怜:怜爱。
- 清啭:清脆的鸣叫。
- 岩谷:山石之间的谷地。
- 霁日:雨后放晴的阳光。
- 轻俗耳:迎合世俗的耳朵。
- 自逢真赏:自己遇到真正的欣赏。
- 乐事:快乐的事情。
- 节物:节令和事物。
- 催人:催促人。
典故解析:
本诗并无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对鸟鸣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表达了一种对青春过往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维,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工诗词,尤其擅长山水田园诗。其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春天的傍晚,诗人通过对鸟鸣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往昔快乐的追忆。诗中流露出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之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山鸟鸣叫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的美好与诗人内心的感怀。开篇提到“山鸟凡禽处处鸣”,给人一种生动的画面感,似乎耳边回响着鸟儿的欢歌。接着,诗人强调自己对清脆鸟鸣的怜惜,表达了对失去的美好时光的怀念。
“起从岩谷春风晚,飞过林塘霁日明”一句,则通过具体的地点描绘,营造出一个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自然场景,带给人一种宁静的美感。这种描写不仅让人感受到自然的魅力,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后面的几句则转向了更深层的思考。诗人强调了对音乐的独特理解,认为不应为迎合世俗而失去真正的欣赏。最后,诗人对青春的追忆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交织在一起,展示了对生活的深刻反思。这种情感的交融,使得整首诗深邃而富有哲理,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呈现出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鸟凡禽处处鸣:山中的鸟儿和普通的鸟儿到处鸣叫,描绘出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 独怜清啭久无声:作者独自怜惜那清脆的鸟鸣,但却很久没有听到,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 起从岩谷春风晚:在春风晚霞的时刻,从山谷中起飞,体现了自然与生命的和谐。
- 飞过林塘霁日明:飞过清澈的林塘,阳光明媚,展现出风和日丽的自然景象。
- 不为好音轻俗耳:鸟儿的歌声并不是为了迎合世俗的耳朵,表达了对真挚美好的追求。
- 自逢真赏动诗情:与美好的事物相逢,激发了诗人的创作情感。
- 少年乐事今抛尽:年轻时的快乐已经抛弃,体现了对青春的感慨。
- 节物催人只自惊:随着季节的变化,时间的流逝让人感到惊讶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鸟鸣比作一种美好的事物,增强了诗的情感。
- 拟人:鸟儿被赋予了情感,通过鸟鸣表达诗人的内心感受。
- 对仗:如“山鸟凡禽”、“春风晚”、“霁日明”等,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忆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人通过鸟鸣与自然的描绘,反映了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展示了对青春的怀念和对生命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鸟:象征自然的生命力与自由。
- 春风:象征温暖与新生,体现生机勃勃的季节。
- 林塘:象征宁静的自然环境,给人以心灵的平静。
- 清啭:象征美好的艺术与情感的共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山鸟”指的是: A. 城市中的鸟
B. 山中的鸟
C. 海边的鸟 -
“不为好音轻俗耳”是指: A. 鸟儿为了讨好人
B. 鸟儿的歌声真实动人
C. 鸟儿不鸣叫 -
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受是: A. 感到快乐
B. 感到惊讶与无奈
C. 感到平静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津》:描绘自然与人情的和谐美。
- 杜甫《春望》:表达对时光与社会的思考。
诗词对比:
韩维的诗与李白的作品相比,韩维更注重细腻的自然描绘和内心情感的表达,而李白则更倾向于豪放的气概与壮丽的意象,尽管两者在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上有共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