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沈鄱阳》

时间: 2025-01-19 13:51:20

离家当日尚炎风,叱驭归时九月穷。

朝渡藤溪霜落後,夜过麾岭月明中。

山川道路良多阻,风俗谣言苦未通。

唯有鄱君人共爱,流传名誉满江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沈鄱阳
——王安石

离家当日尚炎风,
叱驭归时九月穷。
朝渡藤溪霜落后,
夜过麾岭月明中。
山川道路良多阻,
风俗谣言苦未通。
唯有鄱君人共爱,
流传名誉满江东。

白话文翻译

离家时正值炎热的夏季,归来的时候已是九月的尽头。早晨渡过藤溪时,霜降落之后,夜晚经过麾岭时,月光明亮。山川和道路阻碍重重,风俗和谣言难以沟通。唯独鄱阳的君子人们彼此相爱,流传的名声在江东广为人知。

注释

  • 离家当日尚炎风:离家时天气还很热。
  • 叱驭:驾驭,指驱动马匹。
  • 九月穷:九月的尽头,指秋天的结束。
  • 朝渡藤溪霜落后:早晨渡过藤溪,霜已落下。
  • 夜过麾岭月明中:夜晚在明亮的月光中经过麾岭。
  • 山川道路良多阻:山川和道路很多阻碍。
  • 风俗谣言苦未通:风俗和谣言沟通不畅,令人苦恼。
  • 唯有鄱君人共爱:只有鄱阳的君子们彼此相爱。
  • 流传名誉满江东:他们的名声在江东广为流传。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后人称为王荆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倡导新法,致力于国家改革,推动经济和文化发展。

  •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王安石的生活经历中,表达了他对故乡鄱阳的思念以及对那里的人的深厚感情。这首诗反映了他在政治改革中遭遇的阻力与困惑,以及对人际关系的珍视。

诗歌鉴赏

本诗以“离家”与“归来”为线索,通过对比不同时间、地点的自然景象,展现了作者心境的变化。开头描绘离家的炎热天气,随之而来的是秋天的霜降,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更替。王安石在诗中通过“山川道路良多阻”的描写,表达了他在政治与生活中所面临的种种困难。这些自然景象与个人处境相互映衬,使整首诗充满了深刻的情感。

最后,诗中提到“唯有鄱君人共爱”,表达了对故乡人情的珍视,彰显出一种人际关系的温暖与和谐。尽管他面临着外界的种种阻碍,内心对故乡的热爱和对优秀人品的赞美却坚定不移。整首诗在情感上既感伤又充满希望,营造了一种深邃的思考氛围,使读者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挣扎与坚韧。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离家当日尚炎风:表达离家时的季节气候。
    2. 叱驭归时九月穷:驾车回家时已是九月的尽头,暗示时间流逝。
    3. 朝渡藤溪霜落后:早晨渡过溪流时,霜已降落,体现秋意。
    4. 夜过麾岭月明中:夜晚在明月下经过岭,增强了诗的意境。
    5. 山川道路良多阻:面对自然与社会的种种阻碍,表现作者的无奈。
    6. 风俗谣言苦未通:表达对乡谣和风俗沟通不畅的困扰。
    7. 唯有鄱君人共爱:对故乡人情的赞美,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8. 流传名誉满江东:表达对故乡人们名声的欣赏与骄傲。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朝渡藤溪”与“夜过麾岭”,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来比喻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起伏。
  • 主题思想:整首诗在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同时,也反映了对人际关系的珍视和对理想的追求。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作者依然保持着对美好人际关系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深厚情感。

意象分析

  • 炎风:象征着离别的季节,表现出离家的决绝与艰难。
  • :秋天的象征,传达出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月明:象征着希望与光明,暗示在困境中仍然存在着美好。
  • 山川道路:象征着人生的艰难与挑战,体现出人所面临的困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季节是什么时候?

    • A. 夏天
    • B. 秋天
    • C. 冬天
    • D. 春天
  2. 王安石在诗中表达了对故乡的什么情感?

    • A. 恨
    • B. 忘却
    • C. 思念
    • D. 疏远
  3. 诗中提到的“唯有鄱君人共爱”表达了什么?

    • A. 对人际关系的冷漠
    • B. 对故乡人情的珍视
    • C. 对外地人的排斥
    • D. 对孤独的接受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望》——杜甫
    • 《江雪》——柳宗元
  • 诗词对比

    • 王安石的《寄沈鄱阳》与李白的《静夜思》均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前者更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后者则更表现个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两者在意象上各有特色,王安石通过自然景色描绘出复杂的人际情感,而李白则通过明月来引发情感的共鸣。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