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和岳祠谢发题岳寺平法华庵》

时间: 2024-09-19 20:55:56

宴坐几何年,庭芜与砌连。

焚修真谛苦,功地得无圆。

阙里诗三百,濑级文五千。

厌烦犹不读,何况淤泥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又和岳祠谢发题岳寺平法华庵
作者:司马光 〔宋代〕

宴坐几何年,庭芜与砌连。
焚修真谛苦,功地得无圆。
阙里诗三百,濑级文五千。
厌烦犹不读,何况淤泥莲。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在佛教寺庙中游玩的感慨。坐在这里多少年了,庭院的杂草与石阶相连。焚香修行的真谛是多么艰苦,修行的功德是否能真正圆满呢?阙门里的诗歌有三百首,溪流旁的文士有五千篇。即使厌倦了这些仍然不愿去读,更何况那淤泥中的莲花呢?

注释:

  • 宴坐:指在此处长时间聚会或静坐。
  • 庭芜:庭院中的杂草。
  • :石阶。
  • 焚修:焚香修行。
  • 真谛:佛教的真理。
  • 功地:修行所得到的功德。
  • 阙里:阙门之内。
  • 濑级:溪涧旁的文士。
  • 淤泥莲:在淤泥中生长的莲花,象征美好与艰难。

典故解析:

  • 诗三百:指《诗经》中所收录的三百首诗歌,象征着诗的典范。
  • 文五千:可能指代《文选》等古代文人的作品,强调文人的数量与成就。
  • 淤泥莲:莲花在淤泥中生长,但却能开出洁白的花,象征着从污浊中获得纯洁的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冲甫,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他以《资治通鉴》而闻名,推崇儒家思想,主张以史为鉴,倡导实用的治国理政。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其游览岳寺法华庵时,表达了对修行和文学的思考。诗人对修行的艰辛和对经典的厌倦,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诗歌鉴赏:

司马光的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古老的寺庙场景,体现了他对修行和文学的复杂情感。诗的开头以“宴坐几何年”引入,展现出一种闲适的氛围,但接下来的“庭芜与砌连”却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荒芜的景象,似乎在表达对于修行生活的无奈。诗人直面“焚修真谛苦”,揭示了修行的艰难与困惑,反映了一个人在追求真理时的内心挣扎。

接着,诗人提到“阙里诗三百,濑级文五千”,这不仅是在描述文人的丰饶与成就,也是在表达对文学的疲倦感,仿佛这些经典的作品在他眼中已失去新鲜感。最后一句“厌烦犹不读,何况淤泥莲”更是深入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质疑,莲花在淤泥中绽放象征着美好的理想在艰难环境中生长,但诗人却似乎对这种理想的实现感到悲观。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传递出一种对人生与理想的反思,展现了司马光作为历史学家、诗人所独有的深邃哲思与人文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宴坐几何年:以“宴坐”引入,表明时间的流逝与静坐的生活。
  2. 庭芜与砌连:描绘出庭院荒废的景象,暗示修行者的内心失落。
  3. 焚修真谛苦:修行的艰辛与追求真理的困惑。
  4. 功地得无圆:质疑通过修行所获得的功德是否真正圆满。
  5. 阙里诗三百:提及古代经典,表现对文学的敬仰。
  6. 濑级文五千:强调文人数量的庞大,反映文人的成就。
  7. 厌烦犹不读:表达对经典的厌倦感。
  8. 何况淤泥莲:讽刺理想在艰难环境中的生长,暗示诗人对理想的无奈。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修行艰苦与文学繁荣的对比,突出内心的困惑。
  • 象征:淤泥中的莲花象征理想的艰难与美好。
  • 排比:诗中多次使用排比,增强了诗意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修行与文学的思考,展现了司马光在追求理想与面对现实之间的矛盾与挣扎。诗中流露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表现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庭芜: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荒凉。
  • 焚修:象征着追求真理的艰辛。
  • 诗三百、文五千:象征着文学的丰富与多样。
  • 淤泥莲:象征着理想在艰难环境中的生长,反映出一种悲观的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庭芜与砌连”表达了什么情感? A. 生活的快乐
    B. 时间的荒废
    C. 自然的美好

  2. 诗中提到的“阙里诗三百”指的是什么? A. 古代诗歌的数量
    B. 诗人的成就
    C. 文字的数量

  3. “厌烦犹不读,何况淤泥莲”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态度是? A. 积极向上
    B. 无奈与悲观
    C. 愉悦与满足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比较司马光的这首诗与王阳明的《示儿》。两者都探讨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王阳明更强调内心的觉悟与行动,而司马光则表现出对修行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质疑。

参考资料:

  • 《司马光传》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
  •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