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雨》

时间: 2025-01-17 09:10:50

一声声,一更更。

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

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相思·雨
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白话文翻译:

一声声的雨声,一更更的夜晚。窗外的芭蕉与窗里的灯光,此时情感无尽。梦难以实现,恨意难以平息。谁说愁苦的人不喜欢倾听这些?空荡的台阶上雨水滴落,直至天明。

注释:

  • 一声声:指雨声或其它声音,表达细腻的听觉体验。
  • 一更更:指夜晚的时辰,古代夜晚分为更次,每更大约为二个小时。
  • 芭蕉:一种植物,常见于南方,象征雨声与幽静的环境。
  • 此时:此刻、此时的意思,强调当下的情感。
  • 梦难成,恨难平:表达内心的失落与痛苦,梦无法实现,怨恨无法平息。
  • 空阶:指空旷的台阶,象征孤寂与冷清。
  • 滴到明:滴水声一直响到天亮,表现时间的流逝和愁苦的持续。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长相思”本身是一个常见的词句,多用于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诗中通过雨声和夜晚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愁苦的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万俟咏(约1060年-约1130年),字仲明,号淳风,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词和诗,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其作品常表现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情感的细腻描写。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年代,诗人通过细腻的雨夜描绘,表达自己内心对往事的思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长相思·雨》以雨声作为引子,营造出一种幽静而又愁苦的氛围。诗的开头“一声声,一更更”,将读者带入深夜的静谧之中,雨声与夜色交织,给人以听觉和视觉的双重体验。接着,诗人以“窗外芭蕉窗里灯”描绘了一个静谧的场景,窗外的雨滴与窗内的灯光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

“此时无限情”表达了情感的复杂与深沉,随之而来的“梦难成,恨难平”,更是将这种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未能实现的梦想和心中怨恨的无奈。最后一句“空阶滴到明”,则带有一种时间的流逝感,雨水的滴落不仅让人感受到孤独,也让人感受到愁苦的无尽。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渲染,传达出一种深沉而又无奈的思念之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声声,一更更:通过声音的重复,增强了雨声的细腻感,传达夜晚的寂静。
  • 窗外芭蕉窗里灯:形成内外对比,窗外的自然与窗内的温暖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诗人的内心对比。
  • 此时无限情:情感在此刻达到巅峰,凸显思念的强烈。
  • 梦难成,恨难平:揭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无法实现的梦想与无法释怀的怨恨。
  • 不道愁人不喜听:反驳常规看法,愁苦的人同样会倾听,揭示情感的复杂性。
  • 空阶滴到明:表现孤独与时间的流逝,雨滴声响至天明,愁苦依旧。

修辞手法:

  • 比喻:雨声象征着诗人的情感,传递出孤独与思念。
  • 对仗:如“窗外芭蕉窗里灯”,形成平衡的意象对比。
  • 拟人:将雨声与情感相结合,使得自然现象与人的内心情感产生共鸣。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雨夜的描写,表达了孤独与思念,展现了在宁静中涌动的深情与愁苦,揭示了人内心的脆弱与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思念与忧愁,雨声如泣如诉,映照出内心深处的情感。
  • 芭蕉:常见于南方,暗示温暖的情感,然而也伴随着孤独的感受。
  • :象征希望与温暖,但在夜晚中显得孤单,暗示诗人的内心挣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芭蕉”象征什么?
    A. 孤独
    B. 思念
    C. 温暖
    D. 忧愁

  2.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快乐
    B. 愁苦与思念
    C. 自然景色
    D. 战争

  3. “空阶滴到明”的意象主要表达了什么?
    A. 时间的流逝
    B. 美好的回忆
    C. 对未来的期待
    D. 朋友的相聚

答案:

  1. D. 忧愁
  2. B. 愁苦与思念
  3. A. 时间的流逝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纳兰性德《木兰花令》

诗词对比:

比较万俟咏的《长相思·雨》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达了对情感的深切思念,但万俟咏更侧重于愁苦的氛围,而李清照则在追忆中夹杂着对往日欢愉的留恋。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宋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