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容甫先生京江祠壁》
时间: 2024-12-31 05:38:3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容甫先生京江祠壁
千秋一脉绝学续,
容甫先生三冬足。
包嬴越刘与姬徒,
传道解惑授训读。
河汾讲学学殖存,
弟子如林乃盈门。
瓣香俎豆祠不绝,
乡之先生溯渊源。
白话文翻译:
千秋以来的绝学得以延续,
容甫先生在三冬的日子里饱经风霜。
包拯、嬴政、越王、刘邦和姬姓的徒弟,
传道授业解惑,教导读书。
在河汾讲学,积累知识得以保存,
弟子如林,门下生辉。
香瓣和祭品的祭祀从未中断,
这位乡里的先生追溯着渊源。
注释:
字词注释:
- 千秋:千年,形容时间长久。
- 一脉:一条传承的脉络。
- 绝学:指绝世的学问。
- 容甫:指代容甫先生,古代学者,可能是诗中所指的历史人物。
- 三冬:指三冬的日子,意味着在艰难的环境中求学。
- 包嬴越刘与姬徒:指历史上著名的几位人物及其门徒。
- 传道解惑:传播道理,解答疑惑。
- 瓣香俎豆:指祭祀时用的香和食物。
- 溯渊源:追溯源头。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包拯、嬴政、刘邦等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象征着德行和治国之道。
- “三冬足”体现的是在寒冷和艰苦的环境中,仍然坚持学习的精神。
- “瓣香俎豆”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显示对先贤的尊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胡镐,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作品常体现出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传承的重视。其诗风简洁明快,内容多为对古人和传统文化的赞美。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对容甫先生的祭祀活动中,表达对古代学者的崇敬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反映了清代知识分子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诗歌鉴赏:
《题容甫先生京江祠壁》是一首充满敬意与怀念的诗作,诗中以容甫先生为中心,延展至对古代学者的敬仰,展现了诗人对教育和文化传承的深刻理解。开篇“千秋一脉绝学续”,高声赞誉古代学术的延续,显示出诗人对文化根基的珍视。接下来的“容甫先生三冬足”则将目光聚焦于容甫先生的生平,以其艰苦的求学精神为典范,激励了后人。
在诗的中段,诗人通过“包嬴越刘与姬徒”的描绘,展现了古代名士和他们的弟子,强调了教育的传承与影响。这里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也呼应了当下的教育理念,暗示着每一代人都有责任去传播和延续这些智慧。
最后两句“瓣香俎豆祠不绝,乡之先生溯渊源”进一步深化了对容甫先生的崇敬,表达了对文化根源的追溯与敬仰,体现了诗人对乡土文化的眷恋。这首诗在简练的字句中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激发读者对教育与传承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千秋一脉绝学续:千年传承的学问继续存在。
- 容甫先生三冬足:容甫先生在三冬中努力学习,意指其在艰苦环境中求知识的精神。
- 包嬴越刘与姬徒:提到历史上的伟人及其门徒,强调学问的传承。
- 传道解惑授训读:传播道理,解答疑惑,教导学生读书。
- 河汾讲学学殖存:在河汾地区讲学,积累知识得以保存。
- 弟子如林乃盈门:弟子众多,门庭若市。
- 瓣香俎豆祠不绝:祭祀活动常常进行,表示对先贤的尊敬。
- 乡之先生溯渊源:追溯乡里的学者的源流,体现对文化根基的重视。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传道解惑”与“授训读”,工整而有韵律感。
- 比喻:将弟子比作“林”,形象生动,传达出师门兴旺的景象。
- 排比:使用“包嬴越刘与姬徒”,增强气势,丰富意象。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古代学者和传统文化的崇敬与传承,表达了教育的力量以及对学习精神的尊重,激励后人珍视知识与文化。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千秋一脉:象征着文化传承的时间深远与延续性。
- 三冬:象征艰苦求学的精神。
- 弟子如林:象征师门兴旺,知识的传播。
- 瓣香俎豆:象征尊重和纪念先贤的文化习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容甫先生”指的是谁?
A. 一位古代帝王
B. 一位古代学者
C. 一位诗人
D. 一位将军 -
“千秋一脉绝学续”意思是:
A. 学问早已消失
B. 学问得以延续
C. 学问变得复杂
D. 学问没有传承 -
诗中提到的“弟子如林乃盈门”是想说明什么?
A. 学生人数很多
B. 学生都很懒惰
C. 学生都很聪明
D. 学生都不愿学习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经典作品,描绘自然与人文的交融。
- 《静夜思》:李白反映思乡情怀的脍炙人口的诗篇。
诗词对比:
- 《题京江祠壁》与《春江花月夜》:前者关注文化传承与教育,后者则描绘自然美景与人生哲理。两者在主题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对传统与情感的深厚理解。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诗词经典解读》:对古诗词的分析与解读。
- 《诗经》: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与风格。
- 《清代文学史》:研究清代文学发展及作者生平。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对《题容甫先生京江祠壁》这首诗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