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咏史诗 左思 〔魏晋〕
梁习持魏郎。 秦兵不敢出。 李牧为赵将。 疆场得清谧。
白话文翻译:
梁习作为魏国的郎官,使得秦国的军队不敢出兵。 李牧作为赵国的将领,使得战场得以清静安宁。
注释:
- 梁习:人名,魏国的官员。
- 持:担任,这里指担任官职。
- 魏郎:魏国的郎官。
- 秦兵:秦国的军队。
- 不敢出:不敢出兵,形容梁习的威慑力。
- 李牧:人名,赵国的著名将领。
- 为赵将:作为赵国的将领。
- 疆场:战场。
- 得清谧:得以清静安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左思,字太冲,西晋文学家,与陆机、潘岳并称“太康三杰”。他的诗风清新,善于用典,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咏史诗》是其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赞颂,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和平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通过对梁习和李牧两位历史人物的赞颂,反映了作者对和平与安宁的向往。在动荡的魏晋时期,作者通过咏史的方式,寄托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简洁明了,通过对梁习和李牧两位历史人物的赞颂,展现了他们的英勇和威慑力。梁习作为魏国的郎官,使得秦国的军队不敢出兵,显示了他的威慑力和对国家的贡献。李牧作为赵国的将领,使得战场得以清静安宁,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对和平的贡献。整首诗语言凝练,意象鲜明,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赞颂,传达了对和平与安宁的深切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梁习持魏郎。”:梁习担任魏国的郎官,显示了他的官职和地位。
- “秦兵不敢出。”:秦国的军队不敢出兵,形容梁习的威慑力。
- “李牧为赵将。”:李牧作为赵国的将领,显示了他的军事地位。
- “疆场得清谧。”:战场得以清静安宁,体现了李牧的军事才能和对和平的贡献。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梁习持魏郎”与“李牧为赵将”形成对仗,结构对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 意象:通过“秦兵不敢出”和“疆场得清谧”两个意象,形象地展现了梁习和李牧的威慑力和军事才能。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梁习和李牧两位历史人物的赞颂,传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和平与安宁的深切向往。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秦兵不敢出”和“疆场得清谧”是诗中的重要意象,分别代表了梁习的威慑力和李牧的军事才能,以及对和平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梁习是哪个国家的官员? A. 魏国 B. 秦国 C. 赵国 D. 齐国
-
诗中提到的李牧是哪个国家的将领? A. 魏国 B. 秦国 C. 赵国 D. 齐国
-
诗中“秦兵不敢出”形容的是谁的威慑力? A. 梁习 B. 李牧 C. 左思 D. 陆机
-
诗中“疆场得清谧”体现了谁的军事才能? A. 梁习 B. 李牧 C. 左思 D. 陆机
答案:1. A 2. C 3. A 4.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咏史》(其二):左思的另一首咏史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赞颂,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和平的向往。
诗词对比:
- 《咏史》(其一)与《咏史》(其二):两首诗都是左思的咏史诗,通过对不同历史人物的赞颂,展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和平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左思集》:收录了左思的诗文作品,是研究左思文学的重要资料。
- 《魏晋南北朝诗选》:收录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作,包括左思的《咏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