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犀初发呈张功父又和六首》
时间: 2025-01-16 22:27:2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老子江西有故林,万松围里桂花深。
忆曾风露飘寒粟,自领儿童拾落金。
割蜜旋将揉作饼,捣香须记不经砧。
一枝未觉秋光减,灯影相看万簌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桂花的赞美。诗人回忆起老家的树林,万松环绕下的桂花芬芳迷人。想起曾经在秋风露水中拾起落下的金色花瓣,自己的孩子也跟着一起玩耍。诗人提到采蜜后将其揉成蜜饼,捣香时也不经过砧板。眼前的桂花一枝依旧鲜艳,似乎还未感觉到秋光的减少,灯下相对,听着万树的沉沉花影。
注释:
字词注释:
- 老子:指诗人的老家,特指江西。
- 桂花:指香气浓郁的桂树花,象征着美好与思念。
- 寒粟:指秋天的栗子,暗示成熟的季节。
- 落金:指桂花落下的金色花瓣,形象地描绘了花瓣的颜色和美丽。
- 香须:指香气,暗示蜜饼的香甜。
- 灯影:指灯光下的影子,营造出温暖和亲切的氛围。
典故解析:
- “自领儿童拾落金”中的“儿童”可以视为无忧无虑的象征,展现了简单的快乐生活。
- 诗中提到的“割蜜旋将揉作饼”,描绘了一种传统的乡村生活方式,体现了人们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晚号香涛,南宋著名诗人,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生活情感。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常通过细腻的观察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诗人回忆故乡时写的,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童年生活的怀念。时代背景是南宋时期,社会相对安定,文化繁荣,诗人们常通过诗歌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故乡和自然的深情回忆。开头两句以“老子江西有故林”引入,瞬间拉近了与读者的情感距离。诗人通过万松环绕下的桂花,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自然景象。接下来,诗人借助“忆曾风露飘寒粟”的回忆,勾画出秋天的清晨,空气中弥漫着桂花的香气,激发了他对童年无忧生活的怀念。
在诗中,诗人将自然景象与人类活动相结合,通过“割蜜旋将揉作饼”的描写,展现了农耕文化的传统与人们的智慧。这里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的依赖,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成果以及愉悦的生活体验。
最后两句“一枝未觉秋光减,灯影相看万簌沉”则为整首诗增添了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尽管花朵依旧鲜艳,但时间的流逝却无形中让人感到秋意渐浓,生命的无常在此隐约浮现。诗人的情感在此达到了高潮,既有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也有对流逝岁月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老子江西有故林:诗人自述故乡在江西,有着熟悉的树林。
- 万松围里桂花深:形象描绘出桂花在松树环绕中盛开的场景,充满生机与美感。
- 忆曾风露飘寒粟:表达对往昔的怀念,提到秋天的清晨,风中带着寒意。
- 自领儿童拾落金:回忆童年时光,和孩子们一起快乐地拾起落下的花瓣。
- 割蜜旋将揉作饼:描述采蜜的过程,展示乡村生活的朴实。
- 捣香须记不经砧:强调蜜饼的香甜,是自然的馈赠,不需经过繁琐的工序。
- 一枝未觉秋光减:尽管已经是秋天,桂花依旧盛开,象征着美好的恒常。
- 灯影相看万簌沉:灯下的影子与万树的沉默映衬出一种宁静与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拾落金”比喻桂花的金色花瓣,增强了形象感。
- 对仗:如“割蜜旋将揉作饼”,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诗中桂花似乎在与诗人对话,赋予自然以生命。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桂花与乡村生活,展现了对故乡的深情怀念和对劳动成果的珍视,同时也流露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桂花:象征着美好、思念和乡愁。
- 儿童:代表无忧无虑的童年,传达纯真与快乐。
- 蜜饼:象征着丰收与幸福的生活。
- 秋光: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灯影:暗示温暖的家庭氛围和思索的空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落金”是指什么?
- A. 金色的花瓣
- B. 金子
- C. 秋天的果实
-
诗人回忆的乡村生活中,哪一项活动不包括在内?
- A. 割蜜
- B. 拾花
- C. 钓鱼
-
诗中“灯影相看万簌沉”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忧伤
- C. 平静
答案:
- A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表达对自然与田园生活的热爱。
- 杜甫《春望》:通过春天的景象表达对国家和家庭的思念。
诗词对比:
- 杨万里的《木犀初发》与李白的《月下独酌》,两者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但前者更为细腻质朴,后者则充满豪放和洒脱。两者在风格和情感表达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收录杨万里及其他宋代诗人的作品。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提供详细的诗词分析与背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