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花斛三首 其三 兰花》

时间: 2024-12-29 17:51:47

雪径偷开浅碧花,冰根乱吐小红芽。

生无桃李春风面,名在山林处士家。

政坐国香到朝市,不容霜节老云霞。

江蓠圃蕙非吾耦,付与骚人定等差。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雪径偷开浅碧花,
冰根乱吐小红芽。
生无桃李春风面,
名在山林处士家。
政坐国香到朝市,不容霜节老云霞。
江蓠圃蕙非吾耦,
付与骚人定等差。

白话文翻译

雪-covered小路上悄然开放着浅绿色的花,
冰冷的根部乱纷纷吐出小红芽。
生活中没有桃花和李花那样受春风宠爱的面容,
名声却在山林中隐居士的家中流传。
即使国香(指兰花)能到达朝市,
也不容许霜雪的年节让云霞变得苍老。
江边的蓬草和蕙兰并不是我的伙伴,
只好将它们留给骚人来定个等级。

注释

  • 雪径:被雪覆盖的小路。
  • 浅碧花:指的是颜色较淡的兰花。
  • 冰根:冰冷的根部,暗指兰花的根部。
  • 生无桃李春风面:生活中没有桃花和李花那样娇艳的面容。
  • 名在山林处士家:兰花的名声只存在于隐士的山林中。
  • 政坐国香到朝市:即使兰花能在朝市中流传。
  • 霜节:指的是秋天,霜降时节。
  • 江蓠圃蕙:江边的蓬草和蕙兰。
  • 骚人:指的是爱好诗词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阮亭,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杨万里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闻名,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细腻入微,擅长山水诗。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诗人通过描绘兰花的高洁,表达了对世俗繁华的淡泊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三花斛三首·其三 兰花》是杨万里以兰花为题材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兰花的偏爱与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雪径偷开浅碧花”以兰花的清新姿态引入,构建出一种宁静的冬日氛围。诗中“冰根乱吐小红芽”描绘了兰花在寒冷环境中依然生机勃勃,表现了兰花的坚韧与独立。

“生无桃李春风面”一句则点出了兰花与其他花卉的不同,桃李在春风中绽放,受到人们的喜爱,而兰花却在幽静的山林中独自绽放。此句透露出诗人对世俗繁华的蔑视与对清高的追求。

接下来的“政坐国香到朝市,不容霜节老云霞”则展示了兰花在世俗中的地位,虽然兰花在朝市中有名,但仍不愿与霜雪共老,体现了诗人对兰花品格的推崇。

最后两句“江蓠圃蕙非吾耦,付与骚人定等差”则表明了诗人对兰花的独特情感,强调了自己与其他花卉的不同,暗示了对兰花的更高追求。

整首诗不仅具有丰富的自然意象,而且通过兰花传达了诗人对清高品格的追求和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体现了杨万里诗歌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雪径偷开浅碧花:描写了兰花在雪覆盖的小路上悄然开放,体现出其独特的美。
  2. 冰根乱吐小红芽:兰花的根部在冰冷的环境中生长出小红芽,象征着生命的顽强。
  3. 生无桃李春风面:兰花虽然不如桃花和李花般引人注目,但却有自己的独特之美。
  4. 名在山林处士家:兰花的名声多存在于隐士的生活中,表明其孤傲的品格。
  5. 政坐国香到朝市:尽管兰花在朝市上有名,但它的高洁不容霜雪侵染。
  6. 江蓠圃蕙非吾耦:诗人表明自己与江边的草与蕙兰并不相同,强调兰花的独特性。
  7. 付与骚人定等差:兰花的价值只能交给爱好诗词的人来评价。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兰花比作高洁的象征,反映其独特的品质。
  • 拟人:通过“乱吐”等词汇赋予植物以生命与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对仗上运用自如,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兰花的描绘,表达了对清高、孤傲品格的推崇,以及对世俗繁华的淡泊,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雪径:象征寒冷与孤独。
  • 浅碧花:象征清新、高洁的品质。
  • 冰根:象征生命的坚韧与顽强。
  • 桃李:象征世俗的繁华与受宠。
  • 山林:象征隐逸与自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雪径”指的是什么?

    • A. 被雪覆盖的小路
    • B. 一种植物
    • C. 一种天气现象
    • D. 一种古代建筑
  2. “生无桃李春风面”中提到的桃李象征着什么?

    • A. 隐士生活
    • B. 世俗的繁华
    • C. 寒冷的冬季
    • D. 自由的生活
  3. 诗中作者将兰花比作什么?

    • A. 桃花
    • B. 李花
    • C. 清高的象征
    • D. 冰雪的象征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清照的《如梦令》

诗词对比

  • 比较杨万里与王维的山水诗,两者都善于描绘自然,但王维的诗更偏向于禅意与哲思,而杨万里则更注重情感与自然景物的细腻描摹。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杨万里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