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到丹徒二十里间,见石翁石婆》
时间: 2025-01-17 09:33:1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未到丹徒二十里间,见石翁石婆
诏许诗人江海游,丹徒初到晋徐州。
炉边肠谷日长昼,琖底醉乡天不秋。
六代兴亡何处问,一生奔走几时休。
石翁石媪霜前笑,管得南朝陵墓愁。
白话文翻译:
在到达丹徒的二十里外,我看见了石翁与石婆。
皇帝允许诗人游历江海,我刚到丹徒,便来到晋和徐州。
炉边的肠谷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长,酒杯底下的醉乡似乎没有秋天。
六代的兴亡在哪里可以询问,我这一生奔走不息,何时才能停歇?
石翁和石媪在霜前笑着,管他南朝的陵墓是否愁苦。
注释:
- 丹徒:古地名,今江苏省镇江丹徒区。
- 石翁石婆:指两块石头,象征古老的智慧与坚韧。
- 肠谷:这里可能指的是一种食物,或是象征着人间烟火的生活。
- 琖底:指酒杯的底部,醉乡即是醉酒的地方。
- 六代:指的是南北朝时期的六个朝代,反映历史变迁。
- 南朝:指南朝的多个朝代,代表着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遗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江西人。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以其清新的诗风和高远的理想著称。他的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生感悟,风格清新明朗,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杨万里游历江海期间,表达了他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慨。在游历中,他不仅欣赏自然景观,还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个人的渺小。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未到丹徒二十里间,见石翁石婆”开篇,展现了诗人游历的情景,也为后文的思考埋下了伏笔。诗中,石翁与石婆的形象不仅是自然的呈现,更是历经岁月的象征,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与坚韧。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通过对丹徒的描绘,表达了对当下生活的享受,同时又隐含了与历史的对比。炉边的长日与醉乡的无秋,似乎在提醒人们珍惜当下,不要忘记历史的印记。最后两句则是对人生的反思,诗人发出感慨,历史的兴亡与个人的奔波交织在一起,令人沉思。整首诗在清新中带着深沉,在自然中蕴含哲理,展现了杨万里的独特视角与深邃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未到丹徒二十里间”:诗人尚未到达目的地,表达了一种即将到达的期待。
- “见石翁石婆”:看见两块石头,象征智慧与历史的积淀。
- “诏许诗人江海游”:皇帝允许诗人游历,暗示了诗人与历史的联系。
- “丹徒初到晋徐州”:表明诗人地理位置的变化,反映游历的广阔。
- “炉边肠谷日长昼”:描述了生活的安逸和长久的日子。
- “琖底醉乡天不秋”:强调醉酒的快乐与时光的流逝。
- “六代兴亡何处问”:对历史的思考,急于了解历史的变迁。
- “一生奔走几时休”:对人生的反思,感到疲惫与无奈。
- “石翁石媪霜前笑”:象征着对历史的超然态度。
- “管得南朝陵墓愁”:对历史的关心与无奈,在此处表现出一种淡然自若。
修辞手法:
- 比喻:石翁石婆隐喻了人类智慧与历史积淀。
- 拟人:石翁石婆的笑容赋予了自然以人情味。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结构工整,增强了音韵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与个人生命的对比,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诗人在游历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个人的渺小,表达了对生活的珍惜与对过往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翁石婆:象征历史与智慧,传达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 丹徒:代表着游历与探索的地点,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肠谷、琖底:生活的细节,传达出享受当下的思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丹徒”指的是哪个地方? A) 江苏省镇江
B) 浙江省杭州
C) 湖南省长沙 -
“石翁石婆”象征着什么? A) 年轻的爱人
B) 历史的智慧与坚韧
C) 自然的美丽 -
诗人对人生的感慨是: A) 一生奔走,何时能休
B) 享受生活的乐趣
C) 追求名利
答案:
- A) 江苏省镇江
- B) 历史的智慧与坚韧
- A) 一生奔走,何时能休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 杨万里《未到丹徒二十里间》与杜甫《登高》:两首诗都涉及对历史的思考,但杨万里更多地关注个人的游历与感受,而杜甫则关注国家的兴亡与个人的处境,展现出不同的历史观与人生观。
参考资料:
- 朱自华, 《宋代诗词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陈子善, 《中国古典诗词导读》,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