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明月过三五,飞出沧海迟。
佳人望清夜,隔树光离离。
不须磔虾蟆,寒魄自有亏。
白话文翻译:
明亮的月亮在三五天后升起,慢慢地从遥远的沧海飞出。
佳人凝视着清澈的夜空,透过树木看到那闪烁的月光。
不需要打捞那蛤蟆,寒冷的月亮自会有亏缺。
注释:
- 明月:指明亮的月亮,象征清明的夜晚。
- 三五:指农历的十五或十六,形容月亮最圆的时候。
- 沧海:指广阔的海面,象征远方与孤独。
- 佳人:美丽的女子,常用来指代心中所爱的人。
- 清夜:指清澈宁静的夜晚。
- 隔树光离离:形容月光透过树叶,光影闪烁。
- 磔虾蟆:指打捞蛤蟆,暗指不必要的行动。
- 寒魄:指寒冷的月亮,意指月亮的清冷和孤独。
- 自有亏:指月亮本身就会有阴晴圆缺。
典故解析:
本诗中涉及的“明月”与“佳人”作为情感寄托的意象,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月亮象征着思念与柔情,常用于抒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或爱情的苦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香山,宋代著名诗人。其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月夜、佳人等为题材,善于表达细腻的情感。梅尧臣在诗歌创作上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作品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梅尧臣晚年,正值宋代社会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期。作者在东园中的月夜,受到自然景色的启发,抒发了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思考。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和普公赋东园十题其四待月亭》是一首抒发思念情感的诗作。诗中描绘了一个清澈的夜晚,明亮的月光洒在大地上,佳人独自望月,透过疏落的树影,感受到一份孤独与思念。这种情感在古代诗词中相当常见,但梅尧臣以其独特的视角与细腻的描绘,使得这份情感显得更加真切与生动。
诗的开头,通过“明月过三五,飞出沧海迟”引入,表现出月亮的升起与时间的推移,暗示着等待的漫长。接着“佳人望清夜,隔树光离离”则描绘了佳人对月的凝视,月光透过树影的闪烁,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孤独的氛围。“不须磔虾蟆,寒魄自有亏”则含有哲理,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理解与接受,月亮的盈亏自有其道理,人的情感也无法强求。
整首诗通过清晰的意象、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梅尧臣对自然与人情的深刻观察,体现了他作为宋代诗人的独特风格与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明月过三五:指明亮的月亮在农历的十五或十六出现,暗示着美好的时光。
- 飞出沧海迟:月亮从遥远的大海升起,象征着时间的缓慢流逝和孤独的等待。
- 佳人望清夜:美丽的女子在宁静的夜晚仰望明月,流露出思念的情感。
- 隔树光离离:月光透过树木,形成斑驳的光影,表现出一种朦胧的美感。
- 不须磔虾蟆:不需要去打捞蛤蟆,意指不必去做无谓的事情。
- 寒魄自有亏:寒冷的月亮自身就有阴晴圆缺,表明自然现象无法强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亮比作寒魄,表现出清冷与孤独。
- 对仗:如“隔树光离离”对“佳人望清夜”,形成了和谐美感。
- 拟人:赋予月亮情感,表现出其阴晴变化的哲理。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明月与佳人的互动,传达出一种孤独的思念和对自然规律的接受,体现了人对时间流逝与情感变化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明月:象征着思念、纯洁与美好。
- 佳人:代表着爱与期待。
- 清夜:表达宁静与孤独。
- 寒魄:象征着冷漠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明月过三五”指的是几号的月亮?
A. 初一
B. 十五或十六
C. 三十
D. 二十 -
“佳人望清夜”中“佳人”指的是什么?
A. 美丽的女子
B. 一位诗人
C. 一颗星星
D. 一只鸟 -
“不须磔虾蟆”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不必追求完美
B. 不必做无谓的事情
C. 不必等待
D. 不必思念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诗词对比:
梅尧臣的《和普公赋东园十题其四待月亭》与李白的《静夜思》在主题上都涉及到对月亮的思考与思念之情,但梅尧臣更注重于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而李白则通过月光引发对故乡的思念,表现出更强烈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梅尧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