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我目忽病昏,白昼若逢雾。
窥惊只物双,昼辄下笔误。
来人仿佛是,飞鸟朦胧度。
纭纭孰辨别,此已忘好恶。
白话文翻译:
我眼睛忽然感到模糊,白天就像遇到雾霭一样。
我惊恐地窥视周围,只见事物模模糊糊,
白天写作时常常出错。
来的人似乎是影子,像飞鸟一样朦胧而过。
纷乱的情景让我无法辨别,已经忘记了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注释:
- 目昏:眼睛模糊,视力不清。
- 白昼:白天,光明的时候。
- 窥惊:窥视周围,感到惊慌。
- 物双:周围的事物看起来模糊不清。
- 昼辄:白天的时候常常。
- 下笔误:写作时常常出错。
- 仿佛:似乎,像。
- 飞鸟:比喻来人像飞鸟一样模糊。
- 纭纭:纷乱的样子。
- 孰辨别:谁来分辨。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涉及明显的历史典故,但其表达的模糊与混乱的状态可以联系到许多古代诗人对人生无常、感知障碍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香山,宋代著名诗人,擅长五言诗。梅尧臣的诗风以清新、简练著称,常常反映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的交融。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梅尧臣晚年,反映了他因眼疾所引发的感知混乱与对生活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在身体衰弱、心境苍凉时的无奈与迷茫。
诗歌鉴赏:
《目昏》通过简单的语言,展现了诗人眼疾带来的感知障碍及内心的复杂情感。诗的开头便用“我目忽病昏”直接点出主题,接着用“白昼若逢雾”描绘出模糊的视觉状态,给读者以强烈的感官冲击。随着诗的深入,作者用“窥惊只物双”来表达自己对周围环境的恐惧与不安,展现了在病痛中的孤独感。最后两句“来人仿佛是,飞鸟朦胧度”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模糊感,似乎连人的身影都变得难以辨认,仿佛一切都在梦境中。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视觉的模糊,更是一种对生命无常的感悟。诗人对生活的感知逐渐消逝,这种失落感令他超然物外,甚至忘记了对事物的好恶。这种情感的表达,在简洁的文字中却充满了深邃的哲思,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目忽病昏:开篇直接表述了眼睛模糊的状况,暗示着诗人身心的疲惫。
- 白昼若逢雾:白天的光明被雾遮蔽,象征着诗人对世界的感知已不再清晰。
- 窥惊只物双:窥视周围的事物,因眼疾而感到恐慌,事物的形象变得模糊不清。
- 昼辄下笔误:白天写作时常犯错误,表现出对创作的无奈。
- 来人仿佛是:对来人的感知变得模糊,似乎看见的不是真实的,暗示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 飞鸟朦胧度:来人像飞鸟一样,轻盈而虚幻,进一步加深了模糊感。
- 纭纭孰辨别:纷乱的景象让人无法分辨,表现出内心的迷惘。
- 此已忘好恶:在纷扰中已忘记了对事物的评判标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比作飞鸟,强调模糊与虚幻的感觉。
- 对仗:诗中有对仗的结构,如“来人仿佛是,飞鸟朦胧度”,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视觉障碍和生存状态的深刻反思,揭示了人在困境中的孤独与无助,以及对生活的迷惘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目昏:象征身体的衰弱与感知的缺失。
- 雾:代表模糊与不确定,暗示内心的困惑。
- 飞鸟:象征自由与远去,隐喻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我目忽病昏”是什么意思? A. 眼睛模糊
B. 眼睛明亮
C. 眼睛疼痛 -
“白昼若逢雾”中“雾”指的是什么? A. 自然现象
B. 视觉模糊
C. 天气变化 -
诗人对来人的感知是怎样的? A. 非常清晰
B. 模糊不清
C. 恍若无物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对景物的感知,但更多的是对壮丽景色的赞美,而梅尧臣则表现出一种无奈的迷茫。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梅尧臣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