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赵德庄以过去生中作弟兄为韵七首 其四》

时间: 2025-01-19 16:48:00

筑城始议戍,寓兵复言攻。

二年大江南,兵戈在目中。

忧时亦千虑,惟子与我同。

诣阙请长缨,终军本儿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筑城始议戍,寓兵复言攻。
二年大江南,兵戈在目中。
忧时亦千虑,惟子与我同。
诣阙请长缨,终军本儿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筑城防御方面的思考,提到开始讨论防守问题,但又担心战争的来临。经过两年的时间,眼前的战争形势依旧严峻,心中充满忧虑。唯有朋友(子)与我同心同德,才能共度难关。于是,我上朝请求长缨(缰绳),希望能像古代的终军一样勇敢,即便年少也能为国出力。

注释

  • 筑城:建造城墙进行防御。
  • :防守,驻守。
  • 寓兵:指驻扎士兵。
  • 言攻:谈论进攻。
  • 大江南:指长江流域的南部地区。
  • 兵戈:战争的象征,指武器和战斗。
  • 忧时:对时局的忧虑。
  • 千虑:千般思虑,表示深重的思考。
  • :在此指朋友或同伴。
  • 诣阙:指进宫朝见。
  • 长缨:长缰绳,古代用于捉拿敌人的器具。
  • 终军:指终军之事,古代的勇士,象征勇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韩元吉,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擅长诗歌,尤其是描写战争和国事的诗作,常流露出对国家和民众的关怀之情。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动荡的时期,诗人对当时的社会局势感到忧虑,想要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战争的看法,以及对朋友的寄托与期待。

诗歌鉴赏

韩元吉的《寄赵德庄以过去生中作弟兄为韵七首 其四》是一首充满忧国忧民之情的诗。诗中通过筑城防御的具体行动,引入了对战争的思考,展现出诗人深邃的历史洞察力和对时局的忧虑。第一联“筑城始议戍,寓兵复言攻”直接点出诗人对国防的重视,而“二年大江南,兵戈在目中”则传达出对战争的切身感受,仿佛眼前正有刀剑相向,生死未卜。

中间两联“忧时亦千虑,惟子与我同”表现了在困境中仍有朋友相伴的温暖,这种情感的依靠让诗人感到稍许安慰。而最后一句“诣阙请长缨,终军本儿童”则是对勇敢和无畏的呼唤,尽管身为年轻人,但也希望能有为国出力的决心。

整首诗在情感上深刻而真挚,既有对时代的深刻忧虑,又有对友谊和勇敢的寄托,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筑城始议戍:开始讨论筑城以防守。
  2. 寓兵复言攻:驻扎士兵又谈及进攻的事情。
  3. 二年大江南:经过两年,大江以南仍然战乱不断。
  4. 兵戈在目中:战争的景象历历在目。
  5. 忧时亦千虑:对时局的忧虑,思虑千头万绪。
  6. 惟子与我同:只有你与我共度难关。
  7. 诣阙请长缨:我进宫请求长缰绳以求战斗的勇气。
  8. 终军本儿童:终军虽年轻但勇敢,象征年轻人的责任感。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布局整齐,前后联句意境相辅相成。
  • 比喻:将筑城比作防御,寓意深远。
  • 排比:通过句式的重复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忧虑,以及对友谊的珍视和对勇敢精神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对历史和人性的深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安全和防御。
  • 兵戈:代表战争和冲突。
  • 忧虑:表现诗人的情感状态。
  • 长缨:象征勇气和斗志。
  • 儿童:象征年轻人的责任与勇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二年大江南”,指的是什么?

    • A. 两年的和平
    • B. 两年的战争
    • C. 两年的旅行
  2. 诗中“惟子与我同”指的是?

    • A. 亲人
    • B. 朋友
    • C. 同事
  3. “终军本儿童”中的“儿童”指的是?

    • A. 幼儿
    • B. 年轻人
    • C. 学生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侠客行》,同样表达了对勇敢和战争的关注。
  • 杜甫的《春望》,反映了战乱中的忧国情怀。

诗词对比

  • 韩元吉的这首诗与杜甫的《春望》在情感和主题上存在共鸣,都是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杜甫在《春望》中表现出对战乱的无奈与悲痛,而韩元吉则通过个人与朋友的情谊展示了在困境中的坚持与勇敢。两者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都传达出对国家和民众命运的关怀。

参考资料

  • 《宋诗选》,解析宋代诗人的作品及其风格。
  • 《诗词鉴赏指南》,提供各种诗词的鉴赏技巧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