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萧德起赴召》

时间: 2025-01-14 09:11:59

□□□□□,□□□中原。

人骏涉沙漠,春风移十年。

壮士磨宝剑,怒气常裂肝。

荆湘跨闽浙,米贵仍无钱。

征求未可罢,民力悉已殚。

嗟我无远识,念此心独寒。

九重益思治,久席坐不安。

先生为时起,素抱今可言。

治近与治远,二者将孰先。

堂堂东海风,千载犹凛然。

馀芳勉自振,家世无相悬。

愚生啖雨禄,州县方遁邅。

感激欲起舞,袖短无由翻。

临风重相别,江湖内发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萧德起赴召
郑刚中 〔宋代〕

中原。人骏涉沙漠,春风移十年。
壮士磨宝剑,怒气常裂肝。
荆湘跨闽浙,米贵仍无钱。
征求未可罢,民力悉已殚。
嗟我无远识,念此心独寒。
九重益思治,久席坐不安。
先生为时起,素抱今可言。
治近与治远,二者将孰先。
堂堂东海风,千载犹凛然。
馀芳勉自振,家世无相悬。
愚生啖雨禄,州县方遁邅。
感激欲起舞,袖短无由翻。
临风重相别,江湖内发船。

白话文翻译

送别萧德起赴召,诗中描绘了中原的壮阔与艰难。人们在沙漠中跋涉,春风已经十年未变。壮士们磨剑,愤怒之气常常在心中翻涌。荆楚与闽浙的物价高涨,米价贵得令人无钱可支。征伐的事情仍然不能停止,民众的力量几乎耗尽。感叹自己见识短浅,心中感到寒冷。对国家的治理更加思虑,久坐席间心神不安。先生如今奋起,抱负与理想依旧可言。治理近的与远的,究竟哪个应该优先?东海的风依然雄伟,千年依旧凛然。余芳虽然勉力振作,家世却无所依傍。愚者享受着雨露的恩泽,朝廷却在不断地逃避责任。感动得想要起舞,却因袖短无法翻飞。临风时再度相别,江湖之中船只已起航。

注释

  • 人骏:形容人马俊秀,指走在沙漠中的人们。
  • 春风移十年:春风已经在这块地方吹拂了十年,暗指时光的流逝。
  • 磨宝剑:壮士们磨剑的动作,象征着战斗准备和拼搏精神。
  • 荆湘跨闽浙:指的是从荆州、湘江到闽南、浙南的地域,强调了战乱的范围。
  • 米贵仍无钱:即使米价高涨,百姓依然无力购买,表现出民生困苦。
  • 九重:指天子或皇帝的统治,意指对国家治理的关注。
  • 临风重相别:在风中再次送别,充满了离愁别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刚中,宋代诗人,字子明,号静庵,出身于书香门第,才华横溢。他的诗作常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和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战乱频繁的时代,诗人借送别友人之际,表达了对国家和民生的忧虑,以及对时局的思考。诗中深切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怀,反映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强烈感受。

诗歌鉴赏

本诗以送别为题,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开篇以“人骏涉沙漠,春风移十年”展现出岁月的无情与时光的流逝,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痛苦和流亡者的艰辛。接下来,诗人通过“壮士磨宝剑,怒气常裂肝”的描写,表现出壮士们的愤懑与不屈,象征着对动乱局势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渴望。

随后的几句则揭示了民生困境,诗人用“米贵仍无钱”反映出百姓生活的艰难,情感愈加沉重。诗中“征求未可罢,民力悉已殚”道出了战乱对百姓造成的深重影响,体现出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嗟我无远识,念此心独寒”的自我反省,突显出诗人对时局的无奈与孤独感。整首诗在离别的情境中,情感不断升华,既有对友人的祝福,也有对国家的深切关怀,最终以“临风重相别,江湖内发船”结束,留给读者无尽的思考与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中原。人骏涉沙漠,春风移十年。
    描述大自然的景象,暗示岁月的流逝和人们艰苦的行程。

  2. 壮士磨宝剑,怒气常裂肝。
    壮士为战斗而准备,愤怒和压抑的情感交织在心中。

  3. 荆湘跨闽浙,米贵仍无钱。
    大范围的战乱导致物价飞涨,百姓生活困苦。

  4. 征求未可罢,民力悉已殚。
    战争仍在继续,百姓的力量已近于耗尽。

  5. 嗟我无远识,念此心独寒。
    自我感叹见识短浅,心中不安。

  6. 九重益思治,久席坐不安。
    对国家治理的深思,心神不宁。

  7. 先生为时起,素抱今可言。
    朋友应该把握时机,表达出理想。

  8. 治近与治远,二者将孰先。
    治理国家的策略选择,近与远的辩证关系。

  9. 堂堂东海风,千载犹凛然。
    东海的浩瀚与雄伟,象征着历史的沉重感。

  10. 馀芳勉自振,家世无相悬。
    尽管努力拼搏,却无家世背景的支持。

  11. 愚生啖雨禄,州县方遁邅。
    享受着微薄的恩泽,面对腐败的现状无可奈何。

  12. 感激欲起舞,袖短无由翻。
    感动得想要舞动,却因条件所限而无法实现。

  13. 临风重相别,江湖内发船。
    送别之情愈加浓烈,船只已起航,象征离别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怒气常裂肝”比喻内心的愤怒与不安。
  • 对仗:如“征求未可罢,民力悉已殚”,句式整齐,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战乱与民生困苦的深切关怀,反映了诗人对未来的忧虑与对友人的祝福,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沙漠:象征艰难的旅程与困境。
  • 宝剑:象征壮士的勇气和决心。
  • :代表民生与经济状况的直接体现。
  • 东海:象征深厚的历史与文化积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壮士磨宝剑”主要象征什么?

    • A. 战斗准备
    • B. 友谊
    • C. 自我反省
  2. 诗人对于国家治理的态度是?

    • A. 无所谓
    • B. 担忧
    • C. 满意
  3. “米贵仍无钱”表达了什么?

    • A. 物价上涨
    • B. 朋友的支持
    • C. 战争的胜利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的作品,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和民生的关切。
  • 《送别》:王之涣的作品,主题与离别相似,情感真挚。

诗词对比

  • 《春望》与《送萧德起赴召》:两者都表现了对国家和民生的忧虑,但《春望》更侧重于对历史的反思,而《送萧德起赴召》则更强调个人与时局的关系。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 《郑刚中研究》

相关诗句

□,□□□中原。下一句是什么

人骏涉沙漠,春风移十年。上一句是什么

人骏涉沙漠,春风移十年。下一句是什么

壮士磨宝剑,怒气常裂肝。上一句是什么

壮士磨宝剑,怒气常裂肝。下一句是什么

荆湘跨闽浙,米贵仍无钱。上一句是什么

荆湘跨闽浙,米贵仍无钱。下一句是什么

征求未可罢,民力悉已殚。上一句是什么

征求未可罢,民力悉已殚。下一句是什么

嗟我无远识,念此心独寒。上一句是什么

嗟我无远识,念此心独寒。下一句是什么

九重益思治,久席坐不安。上一句是什么

九重益思治,久席坐不安。下一句是什么

先生为时起,素抱今可言。上一句是什么

先生为时起,素抱今可言。下一句是什么

治近与治远,二者将孰先。上一句是什么

治近与治远,二者将孰先。下一句是什么

堂堂东海风,千载犹凛然。上一句是什么

□,下一句是什么

□□□中原。上一句是什么

□□□中原。下一句是什么

人骏涉沙漠,上一句是什么

人骏涉沙漠,下一句是什么

春风移十年。上一句是什么

春风移十年。下一句是什么

壮士磨宝剑,上一句是什么

壮士磨宝剑,下一句是什么

怒气常裂肝。上一句是什么

怒气常裂肝。下一句是什么

荆湘跨闽浙,上一句是什么

荆湘跨闽浙,下一句是什么

米贵仍无钱。上一句是什么

米贵仍无钱。下一句是什么

征求未可罢,上一句是什么

征求未可罢,下一句是什么

民力悉已殚。上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