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挽焦适道寺丞二首 曾几 〔宋代〕
气质推浑厚,言谈见切磋。 过从方里巷,挽送忽山阿。 吉士今如此,高穹定若何。 交游虽不乏,耆旧已无多。
白话文翻译:
他的气质被推崇为浑厚,言谈中可见相互切磋的痕迹。 我们曾经在里巷中往来,如今却在山边为他送行。 这样优秀的士人如今已逝,天意究竟如何安排? 虽然交游的朋友不少,但像他这样的老友已不多见。
注释:
- 气质推浑厚:指焦适道的气质被人们推崇为深厚稳重。
- 言谈见切磋: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切磋。
- 过从方里巷:指他们曾经在里巷中往来。
- 挽送忽山阿:指在山边为他送行,表示他已经去世。
- 吉士今如此:指焦适道这样的优秀士人如今已逝。
- 高穹定若何:询问天意究竟如何安排。
- 交游虽不乏:虽然交游的朋友不少。
- 耆旧已无多:但像他这样的老友已不多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几(1084-1166),字子固,号梅山,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含蓄深沉著称,尤以诗见长。这首诗是曾几为悼念好友焦适道而作,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深切怀念和对其高尚品质的赞扬。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焦适道去世后所作,曾几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哀悼和对友人高尚品质的赞扬,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品德高尚人士的尊重和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焦适道气质和言谈的描述,展现了其高尚的品质和深厚的友谊。诗中“气质推浑厚,言谈见切磋”一句,既是对焦适道个人品质的赞扬,也是对两人之间深厚友谊的回忆。后文“过从方里巷,挽送忽山阿”则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逝去友人的深切怀念。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通过对友人品质的赞扬和对逝去友人的怀念,传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气质推浑厚,言谈见切磋”:这两句直接赞扬了焦适道的气质和言谈,通过“推”和“见”两个动词,强调了焦适道在气质和言谈上的卓越。
- “过从方里巷,挽送忽山阿”:这两句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逝去友人的深切怀念。
- “吉士今如此,高穹定若何”:这两句表达了对焦适道去世的感慨,以及对天意的疑问。
- “交游虽不乏,耆旧已无多”: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老友逝去的无奈。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情景,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 疑问:通过“高穹定若何”这样的疑问句,增加了诗歌的思考深度。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逝去友人的怀念和对友情的珍视。通过对焦适道品质的赞扬和对逝去友人的怀念,传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 “气质推浑厚”:这里的“气质”是一个抽象的意象,代表了焦适道的高尚品质。
- “言谈见切磋”:这里的“言谈”是一个具体的意象,代表了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 “过从方里巷”:这里的“里巷”是一个具体的地点意象,代表了两人过去的生活场景。
- “挽送忽山阿”:这里的“山阿”是一个具体的地点意象,代表了焦适道的葬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气质推浑厚”指的是什么? A. 焦适道的气质被人们推崇为深厚稳重。 B. 焦适道的言谈被人们推崇为深厚稳重。 C. 焦适道的气质被人们推崇为浅薄。 D. 焦适道的言谈被人们推崇为浅薄。
-
诗中“过从方里巷”表达了什么? A. 两人曾经在里巷中往来。 B. 两人曾经在山边往来。 C. 两人曾经在宫廷中往来。 D. 两人曾经在田野中往来。
-
诗中“吉士今如此”表达了什么? A. 焦适道这样的优秀士人如今已逝。 B. 焦适道这样的优秀士人如今还在。 C. 焦适道这样的优秀士人如今已老。 D. 焦适道这样的优秀士人如今已病。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词也是表达对逝去友人的怀念,情感真挚,语言优美。
-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曾几的这首诗在情感上有一定的共鸣。
诗词对比:
-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与曾几的这首诗在表达对逝去友人的怀念上有相似之处,但苏轼的词更加注重情感的抒发,而曾几的诗则更加注重对友人品质的赞扬。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这本书收录了曾几的这首诗,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词选注》:这本书收录了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