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杜鹃
作者: 宋肇
暖云无定半阴晴,
茅屋纸窗深复明。
乔木参天竹千茎,
巴山欲晓风露清。
杜鹃飞鸣绕江城,
鱼复四月江水生。
林花落尽空含情,
瀼瀼东西朝暮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气候变化和自然景象。暖和的云彩变幻无常,时阴时晴。茅屋的纸窗透出深邃的光明。高大的乔木直入云霄,成千上万的竹子在风中摇曳。巴山的清晨,风露清新。杜鹃鸟在江城上空鸣叫,四月的江水再度涌动。林中的花朵已经凋落,只剩下空荡荡的情感。潺潺的水声在东西两岸的朝夕之间回响。
注释:
字词注释:
- 暖云:温暖的云彩。
- 无定:不固定,变化多端。
- 茅屋:用茅草搭建的简陋房屋。
- 纸窗:用纸做的窗户,光线透过来。
- 乔木:高大的树木。
- 巴山:指巴蜀地区的山脉。
- 欲晓:将要天亮。
- 林花:树林中的花朵。
- 瀼瀼:形容水流的声音。
典故解析:
- 杜鹃:杜鹃鸟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视为悲鸣的象征,寓意离别与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宋肇,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诗作在当时较有影响力,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及感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春末夏初之际,正值自然界万物复苏之时,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杜鹃》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出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勃发。诗的开头“暖云无定半阴晴”便传达出春季气候的多变,既有温暖的阳光,也有阴云的笼罩,体现了春天的生动与不确定性。接着,“茅屋纸窗深复明”中,纸窗的光明感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宁静的氛围,暗示了诗人对家庭的思念与归属感。
随着画面推进,诗人描绘了高大的乔木与竹林的景象,表现自然的丰盛与生命的繁荣。提到“巴山欲晓风露清”,不仅是对地理位置的描述,也象征着新一天的开始,清新的空气让人感到生机勃勃。
“杜鹃飞鸣绕江城”,杜鹃鸟的鸣叫不仅是春天的声音,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寄托。而“鱼复四月江水生”则描绘了生机勃勃的江水,寓意着生命的延续与希望。
后半部分“林花落尽空含情”则一转,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惆怅与怀念,花落尽显得空旷,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最后的“瀼瀼东西朝暮声”则以水声作为结尾,构成一种悠远的意境,让人联想到无尽的思念与循环的时光。
整首诗融入了诗人对自然、生命、情感的深刻思考,使得《杜鹃》不仅是一首描写景物的诗,更是引发读者对生活的反思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暖云无定半阴晴:描绘春季的天气变化,表达不确定性。
- 茅屋纸窗深复明:描写家中温暖的光景,传达思乡情感。
- 乔木参天竹千茎:展现自然的繁茂与壮丽。
- 巴山欲晓风露清:清晨的自然景色,让人感受到生机与希望。
- 杜鹃飞鸣绕江城:杜鹃鸟的鸣叫与江城相伴,渲染出身处的环境。
- 鱼复四月江水生:四月的江水充满生机,象征着生命的延续。
- 林花落尽空含情:花凋零后,留有空虚的情感,表达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 瀼瀼东西朝暮声:水声如潮,象征思念的绵延与时间的流逝。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暖云无定”比喻春天的多变天气。
- 拟人:杜鹃的鸣叫赋予了鸟类以情感,让自然更具生动感。
- 对仗:如“朝暮声”与“东西”形成对比,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杜鹃:象征离别、思念。
- 巴山:代表自然的壮丽与时光的流逝。
- 茅屋:象征归属感与温暖的家庭。
- 江水:象征生命的延续与流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天气变化是: A. 恒定的晴天
B. 阴晴不定
C. 只有阴天
D. 只有晴天 -
“杜鹃飞鸣绕江城”中的“杜鹃”象征: A. 快乐
B. 离别与思念
C. 丰收
D. 自由 -
诗中“林花落尽”表达的情感是: A. 快乐
B. 空虚与惆怅
C. 热情
D. 期待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鸟鸣涧》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王维的《鸟鸣涧》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更侧重于宁静与和谐,而宋肇的《杜鹃》则在自然描绘中融入了更多的情感与思考,展现出生命的复杂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李白与王维的诗歌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