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堂》

时间: 2025-01-17 09:29:40

林峦十里上巉岩,飞槛初凭缥缈间。

夔子风烟依白帝,夜郎耕稼接鸟蛮。

砌横乱石遥临涧,门对高峰近带山。

咫尺惊湍呈莫测,每来登此念乡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林峦十里上巉岩,
飞槛初凭缥缈间。
夔子风烟依白帝,
夜郎耕稼接鸟蛮。
砌横乱石遥临涧,
门对高峰近带山。
咫尺惊湍呈莫测,
每来登此念乡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险峻的山峰和幽深的溪涧,作者在高峦上感受到自然的壮丽与神秘。十里高的林峦耸立于崖岩之上,飞檐的凉亭依偎在缥缈的云雾中。夔子(夔龙)在白帝城的风烟中回荡,夜郎的农田与鸟鸣交融在一处。石阶上横卧着乱石,远处的涧水奔流而来,门前的高峰近在咫尺。惊涛骇浪难以预测,每次来到这里,心中总是思念故乡。

注释:

  • 林峦:高山和林木的景象。
  • 巉岩:陡峭的岩石或山峰。
  • 飞槛:高高的凉亭。
  • 夔子:传说中的一种神兽,象征风云变化。
  • 白帝:指白帝城,历史上著名的地名。
  • 夜郎:古代少数民族,象征边疆的生活。
  • 咫尺:形容距离很近。
  • 惊湍:迅猛的水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宋肇是宋代的一位诗人,其作品多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交织为主。他的诗歌风格常表现出对山水的热爱与对故乡的思念。

创作背景:

《三堂》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作者游历山水、感受自然景色有关,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故乡的深切怀念。此时正值宋代,社会经济逐渐繁荣,文人游历山水成为一种风尚,诗歌创作亦因此活跃。

诗歌鉴赏:

《三堂》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险峻的山水景观,诗中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蕴含着人对故乡的思念。开篇以“林峦十里上巉岩”描绘出高耸入云的山峦,给人一种壮丽的视觉冲击。接着,诗人通过“飞槛初凭缥缈间”表现出在高处观景的幽美与神秘,仿佛置身于一个超脱世俗的境地。

诗中提及的夔子和白帝,展示了历史与神话的交融,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气氛。夜郎的农田与鸟鸣相互交融,描绘出边疆的田园风光,反映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而“咫尺惊湍呈莫测”的表述,既体现了自然的不可预测性,也暗示了人心的复杂与多变。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隐含着对故乡的思念,尤其最后一句“每来登此念乡关”,则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紧密联系。这种情感共鸣,使得诗歌不仅具有视觉美感,也深具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林峦十里上巉岩:形象地描绘了高山林木的雄伟景观。
  2. 飞槛初凭缥缈间:表现出在高处凉亭的恍惚与朦胧。
  3. 夔子风烟依白帝:夔子与白帝的结合,营造出一种神秘与历史感。
  4. 夜郎耕稼接鸟蛮:描绘边疆的农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5. 砌横乱石遥临涧:突显山石的险峻与溪流的奔腾。
  6. 门对高峰近带山:强调地理位置的优越与自然的亲密。
  7. 咫尺惊湍呈莫测:表达自然的不可预知与心中的惊叹。
  8. 每来登此念乡关:抒发对故乡的思念,情感升华。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夔子风烟”,用神话象征自然的变幻。
  • 对仗:如“砌横乱石遥临涧,门对高峰近带山”,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如“惊湍呈莫测”,赋予自然以情感与人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对自然的敬仰与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自然的壮丽与人心的复杂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动人的画卷。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林峦:象征高尚与坚定的情感。
  • 巉岩:代表险峻的挑战与人生的坎坷。
  • 飞槛:象征理想与超脱。
  • 夔子:传达神秘与不可捉摸的气息。
  • 故乡:体现归属感与深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下列哪一句描绘了高峦的景象?
    • A. 夔子风烟依白帝
    • B. 林峦十里上巉岩
    • C. 夜郎耕稼接鸟蛮
  2. “每来登此念乡关”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 A. 对自然的热爱
    • B. 对故乡的思念
    • C. 对历史的敬仰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早发白帝城》李白

诗词对比:

  • 《早发白帝城》与《三堂》的山水意象相似,但《早发白帝城》更侧重于晨光之美与瞬间的感受,而《三堂》则在险峻与深情的对比中展开。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