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东雨霏霏白帝城,秋草未枯春草生。
古来战垒如云横,万里瞿塘断人行。
至今三峡路峥嵘,时清不见更屯兵。
荒凉废堞没春耕,但见牛羊日西平。
白话文翻译:
东边细雨纷纷落在白帝城,秋天的草还未枯萎,春天的草又重新生长。
自古以来,这里的战垒像云一样横亘,万里瞿塘使人无法通行。
直到如今,三峡的道路依然险峻,时常清静却看不见驻扎的军队。
荒凉的废墟上没有春天的耕作,唯见牛羊在西天落日的余晖中悠然平息。
注释:
- 霏霏:细雨纷飞的样子。
- 白帝城:指的是古代的白帝城,位于四川,历史上为重要的军事和商业重地。
- 古来:自古以来。
- 战垒如云横:指战争遗址像云一样聚集,形象地表现出历史的沉重。
- 瞿塘:指瞿塘峡,三峡之一,地势险峻,行路困难。
- 峥嵘:形容地势高峻,险峻。
- 堞:指城墙或战垒的遗迹。
- 春耕:春天的耕作。
- 牛羊日西平:牛羊在夕阳西下时的宁静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宋肇,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流传,主要以其古诗作品为后人所知。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风格质朴而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
《白帝城》写作于宋代,正值国难与民生困苦之时。诗人身处动荡年代,对历史的反思和对自然的描写交融,表达了对战争遗迹的沉痛感受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白帝城》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开篇“东雨霏霏白帝城”,细雨如丝,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暗示着历史的沉重和无情。接下来的“秋草未枯春草生”则通过草的生长与枯萎的对比,反映出自然的轮回与历史的无常。在第二联中,诗人用“古来战垒如云横”一语,带出了历史战争的残酷,战垒如云,既形象生动又引发人们对历史的追思。
“万里瞿塘断人行”进一步强调了地理的险恶与行路的艰难,暗示着人们对命运的无奈。之后的“至今三峡路峥嵘,时清不见更屯兵”则揭示了社会的动荡与不安,清静的表象下隐藏着更深的危机。结尾“荒凉废堞没春耕,但见牛羊日西平”通过牛羊的悠闲与荒凉的废墟形成鲜明对比,表达出诗人对过去繁荣的怀念,以及对现状的不满和无奈。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历史、战争和自然的深刻理解。通过细腻的描写,诗人不仅传达了个人感情,更引发了对历史的深思,体现出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东雨霏霏白帝城”:描写了白帝城的自然环境,细雨缠绵,营造了一种沉重的氛围。
- “秋草未枯春草生”:自然界的变化,表现出生命的韧性与历史的轮回。
- “古来战垒如云横”:历史的沉重,战场的遗迹如云般压迫着人心。
- “万里瞿塘断人行”:地理的险峻与历史的无情,行路的艰难暗示命运的无奈。
- “至今三峡路峥嵘”:时至今日,三峡的险峻依旧,暗示社会动荡与不安。
- “时清不见更屯兵”:表面清静却暗藏危机,反映社会的复杂。
- “荒凉废堞没春耕”:荒废的景象与春耕的缺失,体现出社会的困境。
- “但见牛羊日西平”:牛羊的宁静与荒凉的废墟形成对比,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战垒比作云,形象生动,增强了历史的沉重感。
- 对仗:如“秋草未枯春草生”,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句式的重叠与对比,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白帝城的自然与历史,表现出对战争的反思与对和平生活的渴望。诗中的情感基调是沉重而忧伤的,反映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深切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帝城:象征历史的沉重与战争的遗址。
- 细雨:象征悲伤与沧桑。
- 草:象征生命的轮回与自然的韧性。
- 战垒:历史的遗迹,象征战争的残酷。
- 牛羊:象征和平与安宁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白帝城》描写的是哪个地方? A. 长安
B. 白帝城
C. 洛阳
D. 杭州 -
诗中提到的“秋草未枯春草生”表达了什么? A. 自然的轮回
B. 战争的残酷
C. 人生的无奈
D. 乡愁 -
“万里瞿塘断人行”中“断人行”意指什么? A. 道路畅通
B. 人无法通行
C. 人们旅行很多
D. 行路方便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壮丽的自然与历史的沧桑。
- 杜甫的《春望》:对国家动荡与民生困苦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比较《白帝城》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者都表现了对历史的思考,但《白帝城》更侧重于对战争的反思与自然的描写,而《登鹳雀楼》则强调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通过这种对比,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
- 《诗词基础知识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