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

时间: 2025-01-14 21:09:14

万顷苍波月一钩,鹭鸥栖稳雁悠悠。

老夫于此兴不浅,无奈凛乎何可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月 赵蕃 〔宋代〕 万顷苍波月一钩,鹭鸥栖稳雁悠悠。 老夫于此兴不浅,无奈凛乎何可留。

白话文翻译:

在广阔的苍茫水面上,一轮弯月悬挂,鹭鸶和鸥鸟安稳地栖息,雁群悠然飞翔。我在这里的兴致颇高,但无奈寒意袭人,如何能久留?

注释:

  • 万顷:形容水面广阔。
  • 苍波:指深蓝色的水面。
  • 月一钩:形容月亮像钩子一样弯曲。
  • 鹭鸥:指鹭和鸥,两种常见的水鸟。
  • 栖稳:安稳地栖息。
  • 雁悠悠:形容雁群悠闲地飞翔。
  • 老夫:作者自称。
  • 兴不浅:兴致很高。
  • 凛乎:形容寒气逼人。
  • 何可留:如何能够停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著名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之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此诗可能是在某个秋夜,作者面对广阔的水面和悠闲的鸟群,感受到了自然之美,但同时也感受到了秋夜的寒意,表达了一种既欣赏自然又感慨时光流逝的复杂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的景象,作者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的“万顷苍波月一钩”描绘了广阔的水面和弯月,而“鹭鸥栖稳雁悠悠”则进一步以鸟类的悠闲来衬托出宁静的夜晚。最后两句则表达了作者对这美景的留恋,但同时也感受到了秋夜的寒意,无法久留。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秋夜的宁静景象,通过“万顷苍波月一钩”和“鹭鸥栖稳雁悠悠”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广阔与和谐。诗中的“老夫于此兴不浅”表达了作者对这美景的深深欣赏,而“无奈凛乎何可留”则透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寒冷的感受。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万顷苍波月一钩”:这句描绘了广阔的水面和弯月,通过“万顷”和“苍波”展现了水面的广阔和深邃,而“月一钩”则形象地描绘了月亮的形状,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
  • “鹭鸥栖稳雁悠悠”:这句通过鹭鸶和鸥鸟的安稳栖息以及雁群的悠闲飞翔,进一步衬托出夜晚的宁静和和谐。
  • “老夫于此兴不浅”:这句表达了作者对这美景的深深欣赏,通过“兴不浅”来强调自己的情感投入。
  • “无奈凛乎何可留”:这句透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寒冷的感受,通过“凛乎”来描绘秋夜的寒意,而“何可留”则表达了对这美景的留恋和无法久留的遗憾。

修辞手法:

  • 比喻:“月一钩”比喻月亮像钩子一样弯曲,形象生动。
  • 拟人:“鹭鸥栖稳雁悠悠”中的“栖稳”和“悠悠”赋予了鸟类以人的情感,使画面更加生动。
  • 对仗:“万顷苍波”与“鹭鸥栖稳”在结构上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通过描绘广阔的水面、弯月、安稳的鸟群和悠闲的雁群,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深深欣赏。同时,通过对秋夜寒意的感受和对美景的留恋,透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 万顷苍波:广阔的水面,象征着自然的广阔和深邃。
  • 月一钩:弯月,象征着夜晚的宁静和神秘。
  • 鹭鸥栖稳:安稳的鸟群,象征着夜晚的和谐与宁静。
  • 雁悠悠:悠闲的雁群,象征着自然的悠闲与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月一钩”比喻了什么? A. 月亮像钩子一样弯曲 B. 月亮像弓一样弯曲 C. 月亮像船一样弯曲 答案:A

  2. 诗中的“鹭鸥栖稳雁悠悠”表达了什么? A. 夜晚的宁静和和谐 B. 夜晚的喧嚣和混乱 C. 夜晚的寒冷和孤独 答案:A

  3. 诗中的“老夫于此兴不浅”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A. 对自然之美的欣赏 B. 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C. 对寒冷的感受 答案:A

  4. 诗中的“无奈凛乎何可留”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A. 对自然之美的欣赏 B. 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C. 对寒冷的感受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赤壁赋》:同样描绘了广阔的水面和夜晚的宁静,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人生的感慨。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通过月夜的描绘,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对比:

  • 赵蕃的《月》与苏轼的《赤壁赋》:两者都描绘了广阔的水面和夜晚的宁静,但赵蕃的诗更注重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而苏轼的赋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和创作特点。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古代诗歌的详细解析和鉴赏,有助于深入理解赵蕃的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