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松麓李应龙彝甫携阿颍鹏升参学》

时间: 2025-01-19 13:47:12

老龙本自天门出,跃入璧池聊换骨。

鹏雏夭矫更不凡,平视南溟渺东渤。

玉京道上五年前,曾见鳞翮双飞天。

只今江国梅花路,又送鹏雏逐龙去。

明年秋风层云飞,后年春浪桃花肥。

抟鹏高骞龙速化,倘许共勒青冥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老龙本自天门出,跃入璧池聊换骨。
鹏雏夭矫更不凡,平视南溟渺东渤。
玉京道上五年前,曾见鳞翮双飞天。
只今江国梅花路,又送鹏雏逐龙去。
明年秋风层云飞,后年春浪桃花肥。
抟鹏高骞龙速化,倘许共勒青冥鞿。

白话文翻译:

老龙原本是从天门而出,跳入璧池中暂时换骨。
鹏雏飞翔之姿更加非凡,平视南海、东海的渺茫。
五年前在玉京大道,我曾看见它们的鳞翅双双飞向天空。
如今在江国的梅花路,我又送走了鹏雏去追逐龙的身影。
明年秋风将会在层云中飞翔,后年春浪将会使桃花更加繁盛。
高飞的鹏和快速化身的龙,如果能够共同驾驭青冥的马驹。

注释:

  • 老龙:指的是一条年老的龙,象征着智慧和力量。
  • 天门:传说中的仙境之门,象征着高远的理想和境界。
  • 璧池:比喻一个理想的环境或境地,象征变化和重生。
  • 鹏雏:指的是年轻的鹏鸟,象征着希望与未来。
  • 南溟、东渤:分别指南海和东海,象征着广阔的天地。
  • 玉京:传说中的仙山,象征着高雅的追求和理想境界。
  • 江国梅花路:指一种美好的送别场景,梅花象征着坚韧与优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勉,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著称。姚勉在文学上有着较高的造诣,其诗作多反映个人情感、自然景观及社会现象。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送别好友李应龙前往学习的场合,表达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和对未来的期待,同时也反映出当时文人之间的友情与学术交流。

诗歌鉴赏:

这首诗运用丰富的想象力,通过龙与鹏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对于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开篇以“老龙本自天门出”引入,勾勒出一种从高远而来的神秘感,接着通过“跃入璧池聊换骨”展现了变化与重生的主题,暗示着友人李应龙即将经历的成长与蜕变。

鹏雏“夭矫更不凡”的描写,体现了年轻人的朝气与潜力,展现了对未来的期待。接下来的回忆部分,诗人提及了五年前的相遇,透出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对友人的关心。最后,诗中展现的自然景象,秋风、春浪、桃花,都是对于未来美好时光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于友人前途的美好祝愿。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对友人的祝福,也有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展现了作者的深刻思考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老龙本自天门出:开篇提到的“老龙”代表着成就与智慧,天门象征着高远的理想。
  • 跃入璧池聊换骨:象征着进入一个新的环境,获得新生与重塑。
  • 鹏雏夭矫更不凡:鹏雏的形象,突显年轻人的活力与潜力。
  • 平视南溟渺东渤:描绘出鹏雏的远大志向。
  • 玉京道上五年前: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增添了情感的厚度。
  • 曾见鳞翮双飞天:展现出友人过去的成就与辉煌。
  • 只今江国梅花路:描绘送别的场景,蕴含离别的情感。
  • 明年秋风层云飞:展现对未来的期待与美好愿景。
  • 后年春浪桃花肥:象征着丰收与美好的生活。
  • 抟鹏高骞龙速化:表达追求理想与目标的渴望。
  • 倘许共勒青冥鞿:希望能够共创美好未来。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龙与鹏比作理想与追求,寓意深刻。
  • 拟人:赋予自然现象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友人的祝福与期待,表现出对理想与未来的追求,传达出深厚的友情与人生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老龙:象征智慧与经验。
  • 鹏雏:象征希望与潜力。
  • 梅花:象征坚韧与美好。
  • 青冥:象征理想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老龙本自天门出”中的“天门”指的是什么?

    • A. 地下
    • B. 传说中的仙境之门
    • C. 任何门
    • D. 水边
  2. “鹏雏夭矫更不凡”中的“夭矫”是指什么?

    • A. 形状奇特
    • B. 飞翔的姿态
    • C. 形态丑陋
    • D. 体型庞大
  3.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祝愿?

    • A. 友人的健康
    • B. 友人的未来
    • C. 自己的成就
    • D. 自然的美好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登高》

诗词对比:

  • 《庐山谣》:同样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对自然的向往。
  • 《登高》:展现了对人生的感悟与对未来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