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仙 舟中望白帝,寄漱泉》
时间: 2025-01-04 08:09: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天际征帆,甚愁里过却巫山巫峡。
斜照还上层楼,兴亡问啼鴂。
凝望极哀湍坏道,渐忘了汉家陵阙。
城上荒砧,沙边断碛,遗恨犹咽。
漫回首听雨僧庐,数镫下寒虫共凄绝。
刚是带围消损,奈西风轻别。
归雁远题画甚处,又一抹扫尽残叶。
料也中酒高歌,唾壶敲缺。
白话文翻译:
在天边的帆船上,我愁苦地经过巫山巫峡。
斜阳照耀着高楼,我向鸟鸣问起兴亡。
凝视着急流的悲惨道路,渐渐忘记了汉代的陵阙。
城上只见荒凉的砧石,沙边是断裂的河床,遗留下的恨意仍在喉间涌动。
我漫不经心地回首,听到雨中的僧庐,灯下寒虫的啼鸣让人感到凄凉。
刚才围绕的情感已消散,奈何西风轻轻别去。
归雁在远方题写着画卷,轻轻一拂,扫尽了残叶。
或许我也在酒中高歌,敲打着空壶发出声响。
注释:
- 巫山巫峡:指中国著名的地理景观,象征着离愁别恨。
- 啼鴂:指杜鹃的叫声,常用以表达哀伤。
- 汉家陵阙:汉代皇帝的陵墓,象征着兴亡历史的沉重。
- 荒砧:荒废的砧石,形容人世间的冷清与孤寂。
- 漫:随意,毫无目的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冯煦,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著称。他的诗作多描写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风格清新雅致。
创作背景:
《琵琶仙 舟中望白帝,寄漱泉》是在舟中望见白帝城时写的,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以及对故乡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舟中望白帝的场景为起点,融入了浓厚的个人情感与历史的沉重感。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出内心的忧愁与怀旧。开篇的“天际征帆”勾画出一幅远航的画面,接下来的“甚愁里过却巫山巫峡”则将情感推向顶点,仿佛在诉说着离愁别绪。巫山巫峡作为离别与愁苦的象征,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的追忆。
“斜照还上层楼,兴亡问啼鴂”,此句中,斜阳的映照与鸟鸣声交织,形成了一种时空交错的意境,既有现实的具体描写,又有历史的深邃感。诗人在此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思考,试图从自然的声音中寻找过往的痕迹。
后半部分描绘了荒凉的景象,似乎在感叹时光流逝与人世无常。诗中的“遗恨犹咽”道出了诗人心中难以释怀的情感,令读者感同身受。结尾,诗人以“归雁远题画甚处”来结束,既有对归属的渴望,也隐含着对未来的无奈和期许。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天际征帆,甚愁里过却巫山巫峡:描绘了远航的帆船,传达出一种愁苦的心情。
- 斜照还上层楼,兴亡问啼鴂:斜阳照在高楼上,诗人借鸟鸣反映对兴亡的思考。
- 凝望极哀湍坏道,渐忘了汉家陵阙:目光凝视着悲惨的道路,渐渐忘却汉朝的遗迹。
- 城上荒砧,沙边断碛,遗恨犹咽:荒凉的景象映衬着心中的遗憾与哀伤。
- 漫回首听雨僧庐,数镫下寒虫共凄绝:漫无目的地回首,雨中的僧庐与虫鸣增添了凄凉气氛。
- 刚是带围消损,奈西风轻别:情感的消散与西风的轻轻别离,暗含无奈。
- 归雁远题画甚处,又一抹扫尽残叶:归雁在远方留下痕迹,象征着思念与孤独。
- 料也中酒高歌,唾壶敲缺:或许在酒中高歌,敲打空壶,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与放纵。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归雁”比喻思乡情。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情感,如“寒虫共凄绝”。
- 对仗:如“斜照还上层楼,兴亡问啼鴂”,对称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离愁别恨为主题,抒发了对历史的思考与对故乡的思念。在自然景色的映衬下,表现出一种无法释怀的情感,深刻而又动人。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巫山巫峡:象征离愁与别恨。
- 斜照:代表夕阳,象征时间的流逝。
- 归雁:象征思乡与归属感。
- 寒虫:代表孤独与凄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巫山巫峡”代表什么情感? A. 喜悦
B. 离愁
C. 愤怒
答案:B -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表达对历史的感慨? A. 归雁
B. 汉家陵阙
C. 以上都是
答案:C -
诗中“唾壶敲缺”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 A. 无奈与放纵
B. 喜悦与庆祝
C. 忧伤与失落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与《琵琶仙》均抒发了对亲人的思念,但前者更侧重于亲情,后者则多了一层历史感与个人的孤独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选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