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仙 拜月》
时间: 2025-01-17 08:36:1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琵琶仙 拜月 作者: 张慎仪
碧落融融,帖寒玉倒浸二分月色。
正罢璇阁晚妆,下阶步虚白。
焚真降下风遥拜,有入骨相思莫释。
穿榭虫声,依廊花影,愁老蟾魄。
黯然诉不尽幽情,诉一番更一番凄绝。
细语自怜自问,问今夕何夕。
冷露湿衣娇欲颤,情烟丝扶入珠箔。
却把心事重重,吹入横笛。
白话文翻译:
在明亮的天空下,月色如玉般轻柔地洒在大地上。
正当我卸去华丽的妆容,走下台阶,踏上空灵的白色。
微风轻轻吹来,仿佛在向我致敬,内心深处的思念无法释怀。
穿过廊道,虫鸣声依然,花影摇曳,愁苦的月亮似乎也因我而老去。
我无奈地倾诉着无法言尽的幽情,一遍又一遍,愈加凄凉。
轻声自问,今夜到底是什么夜晚?
冷露湿透了娇嫩的衣衫,让我不禁颤抖,情思如烟,轻轻飘入珠帘之中。
我将心中的忧愁重重叠叠,化为音符,轻轻吹入横笛。
注释:
- 碧落:指明亮的天空。
- 帖寒玉:形容月光清冷如玉。
- 璇阁:华丽的楼阁,常用来指代女子的闺房。
- 虚白:空灵的白色,形容环境的清冷与幽静。
- 入骨相思:形容思念之深刻,几乎深入骨髓。
- 愁老蟾魄:指月亮的愁苦,蟾蜍常与月亮相联系,象征孤独。
典故解析:
“蟾魄”源自古代对月亮的诗意称谓,蟾蜍与月亮的结合在古诗中屡见不鲜,象征着孤独与思念。月亮被视为寄托情感的媒介,常用于表达思乡、思恋等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慎仪(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以清丽脱俗、情感细腻的诗风著称。其诗作常带有浓厚的个人情感,善于描绘自然与心境的交融。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清代,正值社会风气逐渐开放,人们对情感的表达愈加自由,诗人在这样的背景下抒发个人对月亮的思念与情感,表达了对爱情的深切思考。
诗歌鉴赏:
《琵琶仙 拜月》是一首极具情感深度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月夜的景象,反映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思念。开篇的“碧落融融,帖寒玉”,以清冷的月光为背景,渲染出一种寂寥的氛围。接着,诗人从卸妆的动作引入,显示出一种从繁华到静谧的转变,仿佛在告别热闹的生活,回归内心的宁静。
在“焚真降下风遥拜,有入骨相思莫释”一句中,微风的描写与思念的情感相结合,增强了诗的情感张力。虫声与花影的交织,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使得愁苦的情感愈发沉重。后半部分中,诗人自问“今夕何夕”,不仅表达了对时间的迷惘,也反映出内心的孤独与彷徨。
整首诗以细腻的情感、优雅的意象展现出一种深刻的思念与难以释怀的情感,既有对爱情的幽怨,又有对生活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在月下的深思与感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碧落融融:描绘天气晴朗,月光明亮的景象。
- 帖寒玉倒浸二分月色:月光如玉般洒落,映照出清冷的氛围。
- 正罢璇阁晚妆,下阶步虚白:女子卸去妆容,走下台阶,暗示一种从繁华归于平静的状态。
- 焚真降下风遥拜:微风轻拂,如同向诗人致敬,暗示一种灵动的情感。
- 有入骨相思莫释:思念之情深刻,难以释怀。
- 穿榭虫声,依廊花影,愁老蟾魄:虫鸣与花影交错,月亮也因此显得愁苦。
- 黯然诉不尽幽情:情感无法尽诉,愁苦更显凄凉。
- 细语自怜自问,问今夕何夕:自问今夜是何夜,表达对时间的迷惘。
- 冷露湿衣娇欲颤:月光映照下,露水湿透衣衫,暗示内心的脆弱。
- 情烟丝扶入珠箔:情思如烟,轻轻飘入窗帘之中。
- 却把心事重重,吹入横笛:将心中的忧愁化为音乐,表达内心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 “碧落”比喻天空,增强诗的意境。
- 拟人: “焚真降下风遥拜”,赋予风以人的情感。
- 对仗: 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如“虫声”与“花影”,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爱情的深切思念与孤独感,借助月亮与自然环境的描绘,传达了对过往情感的追忆与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 象征孤独与思念。
- 虫声: 生命的细微与时间的流逝。
- 花影: 美好而稍纵即逝的事物。
- 珠箔: 代表内心的隐秘与柔软。
每个意象不仅构建了诗的画面感,也深刻地反映了诗人的情感状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碧落”指的是什么? A. 明亮的天空
B. 月光
C. 花影 -
诗人通过哪种方式表达对爱情的思念? A. 画画
B. 吹笛
C. 写信 -
诗中提到的“蟾魄”象征着什么? A. 富贵
B. 孤独与思念
C. 欢愉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张慎仪《琵琶仙 拜月》与李白《静夜思》: 两者都描绘了月亮与思念,但张慎仪更侧重于情感的细腻与对生活的感慨,而李白则更多地体现了对家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 《清代诗歌选》
- 《古诗词鉴赏入门》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