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日上寿退赐坐十九日贡院锡宴二十一日紫宸殿御筵即事 其六》

时间: 2025-01-14 16:12:43

蛾眉班捲戴花回,遥望君王玉色开。

画楯诸班谢茶酒,尻高首下一声雷。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蛾眉班捲戴花回,遥望君王玉色开。
画楯诸班谢茶酒,尻高首下一声雷。

白话文翻译

诗中描绘了一位女子(蛾眉,指柳眉)打扮得花枝招展,朝着君王的方向望去,想见到他那如玉般的容颜。身旁的舞女们在画盾的掩映下,恭敬地向君王献上茶酒,而一声雷鸣般的喝彩声从她们的口中发出。

注释

  1. 蛾眉:柳眉,形容女子的眉毛如柳叶般弯曲。
  2. 班捲:指舞女们穿着的华丽衣裙。
  3. 遥望:远远地眺望。
  4. 君王:指皇帝。
  5. 玉色开:形容君王的容颜如玉般光彩夺目。
  6. 画楯:指装饰有美丽图案的盾牌,可能用于舞台表演。
  7. 尻高首下:形容女子们高昂着头,显示出自信和骄傲的姿态。
  8. 声雷:形容喝彩声如雷鸣般响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魏了翁,字仲华,号香山,宋代诗人,生于1160年,卒于1230年。魏了翁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细腻的情感见长,尤其擅长描写宫廷生活和自然景色。他的诗歌常常融合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一次庆典中,作者作为宾客观看了宫廷的盛宴,因而产生了感慨。诗中描绘了欢庆的场景和对君王的敬仰,体现了当时社会对皇权的崇拜。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宫廷的盛宴场景,展现了优雅的舞女与君王之间的互动,充分体现了宋代宫廷文化的繁荣。诗的开头用“蛾眉班捲戴花回”描写了女子的妆扮,展现出她们的美丽与青春,力图吸引君王的目光。而“遥望君王玉色开”则通过视觉上的期待,表达了对君王优雅与威严的赞美。诗中提到的“画楯诸班谢茶酒”,则刻画了宫廷宴会的热闹气氛,展示出一种礼仪之美。最后一句“尻高首下一声雷”则是对喝彩声的生动描述,突显了整个场景的热烈与欢快。这首诗不仅在形式上优美,内容上也充满了宫廷的华丽与对君王的敬仰,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的观察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蛾眉班捲戴花回:细腻地描写了舞女们的妆容与服装,传达出她们的娇美与活泼。
  2. 遥望君王玉色开:展现了对君王的仰慕,突出了君王的美丽与光辉。
  3. 画楯诸班谢茶酒:突显宴会的礼仪,表现出舞女们的恭敬与礼仪之美。
  4. 尻高首下一声雷:生动描绘了欢庆的气氛,表现出对君王的热烈赞美。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君王的容颜比作玉,突显其美丽与高贵。
  • 对仗:诗中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喝彩声被形象化为雷声,生动传达了热烈的气氛。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宫廷宴会的描绘,表达了对君王的尊敬与仰慕,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美与礼仪的重视,展现了宫廷文化的华丽与繁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蛾眉:象征着青春与美丽。
  2. 君王:代表权威与尊重。
  3. 茶酒:象征着礼仪与社交。
  4. 雷声:象征着热烈的欢呼与赞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蛾眉”指的是: A. 一种花
    B. 女子的眉毛
    C. 一种舞蹈
    D. 君王的称号

  2. 诗中提到的“君王玉色开”主要表现了: A. 君王的智慧
    B. 君王的美丽
    C. 君王的权力
    D. 君王的威严

  3. 最后一句中“声雷”用来形容: A. 舞女的声音
    B. 宴会的气氛
    C. 君王的命令
    D. 自然的声音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琵琶行》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魏了翁的这首诗与李白的《庐山谣》相比,前者更注重宫廷的礼仪与对君王的尊敬,而后者则强调自然的壮丽与个人情感的抒发。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魏了翁研究》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宋代文化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