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诣五泄驴上口占寄骆怀远》

时间: 2024-12-29 02:56:08

胜赏犹县百里堤,蹄僵路滑不胜泥。

溪山待客寒云外,雨雪逢君枫树西。

束带岂难官自懒,尺箠不重老能提。

何由共辔苍苔上,指与诸峰一一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诣五泄驴上口占寄骆怀远》 (作者:徐渭)

胜赏犹县百里堤,
蹄僵路滑不胜泥。
溪山待客寒云外,
雨雪逢君枫树西。
束带岂难官自懒,
尺箠不重老能提。
何由共辔苍苔上,
指与诸峰一一题。

白话文翻译:

即使在美丽的风景中,犹如走在百里堤上,
但马蹄沉重,路面湿滑,难以行走。
溪山在寒云之外等待着客人,
雨雪中与你相逢在枫树的西边。
束带的官职难道会让人懒惰?
即使手中的尺箠不重,我也能将它提起。
如何能在苍苔之上共骑一辔,
逐一指点各个山峰的名字?

注释:

  • 胜赏:胜过赏识,指美好的风景。
  • 犹县:犹如,像。
  • 蹄僵:马蹄沉重,难以移动。
  • 不胜泥:无法承受泥泞的道路。
  • 溪山:溪流和山峦。
  • 束带:指官员的服饰。
  • 尺箠:指驾驭马车的工具,象征地位和权力。
  • 共辔:共同驾驭,合力前行。
  • 苍苔:长满苔藓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渭(1521-1593),字文长,号青藤,晚号阮亭,明代著名的诗人、画家、书法家。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常常表现出激烈的情感和对社会的关注。徐渭的诗歌多以抒情见长,表现他对自然的热爱和个人的孤独感。

创作背景:

《诣五泄驴上口占寄骆怀远》创作于徐渭游历之时,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和对自然景色的感慨。徐渭在诗中描绘了旅途的艰辛与美丽,以及对友人的寄托情感,反映了他孤独的心境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徐渭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思念。诗中“胜赏犹县百里堤”描绘了旅途中美丽的自然景色,尽管如此,接下来的“蹄僵路滑不胜泥”却揭示了旅途的艰辛和困苦。这种对比让人深刻感受到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奈。

在描写自然的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溪山待客寒云外,雨雪逢君枫树西”,在寒冷的天气中,诗人期盼与友人相见,尽管现实中的重重障碍让相聚变得渺茫。此处的“溪山”和“寒云”不仅是自然景象的描绘,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

最后,诗人提到“何由共辔苍苔上”,意在表达对共同经历的渴望,尽管现实中无法如愿,但这种情感的寄托却让人感受到诗人的豪情与坚定。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风光,也深刻反映了人际间的情感与人生的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胜赏犹县百里堤:描绘了壮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对美景的欣赏。
  2. 蹄僵路滑不胜泥:转而述及旅途的艰难,表现出行路的困苦。
  3. 溪山待客寒云外:描写了大自然的静谧,仿佛在等待友人的到来。
  4. 雨雪逢君枫树西:表达对友人相见的期待和情感的寄托。
  5. 束带岂难官自懒:探讨官职与懒惰的关系,抒发对世俗的反思。
  6. 尺箠不重老能提:即使年老,仍有能力承担责任。
  7. 何由共辔苍苔上:表达对友人相伴的渴望,感叹现实的无奈。
  8. 指与诸峰一一题:希望与友人共同分享自然的美好,留下共同的记忆。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美景和艰难旅途的对比,增强诗意的深度。
  • 象征:溪山、寒云等意象象征着孤独和期盼。
  • 拟人:将自然景物拟人化,增强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友人的思念,同时也反映了人世间的孤独感和人生的无奈。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诗人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紧密结合,展现出一种深沉而又激昂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溪山:象征自然的美丽与宁静,表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寒云:象征孤独与等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
  • 枫树:秋天的象征,暗示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苍苔:代表着岁月的沉淀与无奈,寄托了对友谊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束带”指的是什么? A. 食物
    B. 官员的服饰
    C. 旅行的装备
    D. 自然景观

  2. 诗人对友人的期待主要体现在诗的哪一句? A. 胜赏犹县百里堤
    B. 雨雪逢君枫树西
    C. 尺箠不重老能提
    D. 何由共辔苍苔上

  3. 诗歌中“溪山待客寒云外”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自然的欣赏
    B. 对友人的思念
    C. 对官职的反思
    D. 对人生的无奈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庐山谣》相比,徐渭的《诣五泄驴上口占寄骆怀远》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与对友人的思念,而李白则倾向于表现壮丽的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但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参考资料:

  • 徐渭《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徐渭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