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国遗食》
时间: 2025-01-06 10:05: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持国遗食
乞食非为贫,妻病妾且死。
晨爨不暖釜,朝饭亦辍匕。
遗我我所恤,食我我所耻。
我耻曾我求,我恤宁我止。
应乏岂在丰,赴义实未鄙,
漂母殊下乡,为惠得终始。
白话文翻译
乞讨食物不是因为贫穷,而是因为我的妻子生病,妾室也已去世。早晨的火炉没有温暖,早饭也因此而停了。我所得到的食物是我所关心的,我所吃的却是我所感到羞耻的。我感到羞耻的是曾经向他人乞求,而我关心的宁愿选择停止。需要的东西难道只在丰裕之中吗?为了义气,我并不觉得卑贱,漂母在乡里,施恩惠的始终如一。
注释
- 乞食:乞求食物,表示生活困苦。
- 妻病妾且死:妻子生病,妾室已经去世,表明家庭困境。
- 晨爨:早上做饭的意思。
- 不暖釜:火炉没有加热,意指没有食物可做。
- 遗我我所恤:给予我的食物是我所关心的。
- 食我我所耻:我所吃的东西让我感到羞耻。
- 漂母:指的是古代一位靠乞讨养活孩子的母亲,代表贫困的母亲形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东皓,号天池,宋代著名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脱俗,擅长写景抒情,尤其在咏物诗方面有很高造诣。梅尧臣的诗作常常蕴含深厚的哲理与人道主义情怀。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梅尧臣生活的宋代,正值社会动荡和经济困苦的时期,诗人通过乞讨的角度,表达了对社会底层人民生活困境的关注与同情。
诗歌鉴赏
《持国遗食》是一首深刻反映作者内心挣扎与社会现实的诗。诗人在开头便明确指出乞讨并非出于贫穷,而是身处困境的无奈,透出一种悲凉的情感。接下来的描写更是细致入微,表现了家庭的重担和生活的艰辛。诗人用“晨爨不暖釜”来形象化家庭的困境,显示出他对生活的无奈。
从“我耻曾我求,我恤宁我止”这句中,诗人表达了对乞讨的羞耻感,反映出他内心深处对尊严的渴望。面对困境,诗人选择了宁静的接受,而非向他人乞求。这种自尊心与责任感交织在一起,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复杂的情感。
最后,诗中提到“漂母殊下乡”,不仅是在讲述一个历史典故,也暗示了对那些在困境中坚持自我尊严的人的敬意。诗人在赞美漂母的同时,也传达出一种对生活的坚持与对道义的追求。整首诗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悲惨命运,更是对社会人情的深刻思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乞食非为贫:表明乞讨不是因为经济上困难。
- 妻病妾且死:家庭的悲剧,妻病无力照顾,妾也去世,生活陷入绝境。
- 晨爨不暖釜:早晨做饭的火炉没有温度,象征着生活的困顿。
- 朝饭亦辍匕:因为没有食物而无法吃早饭,表现生活的贫乏。
- 遗我我所恤:得到的食物是自己所关心的,暗示内心的痛苦与羞耻。
- 食我我所耻:所吃的食物让自己感到羞耻。
- 我耻曾我求:感到羞耻是曾经向他人乞求。
- 我恤宁我止:宁愿选择止步,不再乞求。
- 应乏岂在丰:所需的东西不在丰裕中,而在对生活的理解中。
- 赴义实未鄙:为了义气而并不觉得卑贱。
- 漂母殊下乡:漂母作为乞讨者的形象,代表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
- 为惠得终始:恩惠的获得始终如一,传达出对人性光辉的认可。
修辞手法:
- 对比:乞讨与自尊的对比,加深情感的冲突。
- 象征:火炉象征生活的温暖与希望,乞讨则象征绝望与困境。
- 排比:反复强调自己内心的羞耻感,增强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整首诗传达出诗人对生活困境的无奈与对尊严的坚持,反映出对社会底层人群的同情与关注,表现出一种深刻的人道主义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乞食:象征生存的困境与无奈。
- 晨爨:象征家庭的温暖与生活的希望。
- 漂母:象征坚韧与母爱的伟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乞食的原因是什么?
- A. 因为贫穷
- B. 因为妻病妾死
- C. 因为想要食物
-
诗中提到的“漂母”指的是?
- A. 一位富有的母亲
- B. 一位乞讨的母亲
- C. 一位艺术家
-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A. 对金钱的渴望
- B. 对生活困境的无奈与对尊严的坚持
- C. 对家庭的热爱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梅尧臣《持国遗食》 vs 杜甫《春望》
- 二者都展现了对困境的深刻思考,但梅尧臣更侧重于内心的挣扎与尊严,杜甫则更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动荡与百姓的苦难。
参考资料
- 《梅尧臣诗文集》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