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抚州通判袁世弼寺丞》
时间: 2025-01-21 10:48:1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抚州通判袁世弼寺丞
梅尧臣
帆疏疏,纤绿蒲,二十四幅轻江湖。
高秋逆水上天去,朝过瓜步暮濡须。
长风沙顼问鲤鱼,大孤山侧鸣寒乌。
鱼腹无书报家信,凭乌为到西山区。
西山松柏应更好,及取之官来拜扫。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船帆轻盈,绿荫遍布的江湖画面。二十四幅船轻轻滑行在江面上。高秋时节,逆水而上,清晨经过瓜步,傍晚又湿润了须发。长风呼啸,像是在询问鲤鱼的行踪,大孤山旁传来了寒鸦的鸣叫。鱼肚子里没有书信来报家音,只能依靠乌鸦传递消息到西山区。西山的松柏应该会更好,等到官员取来的时候,可以前来拜扫。
注释
- 帆疏疏:形容船帆稀疏而轻盈。
- 纤绿蒲:指的是水边的绿蒲草,生长在江湖边缘。
- 二十四幅:指的是二十四只小船。
- 高秋:指的是深秋的季节。
- 逆水上天去:逆流而上,仿佛是要到达天上。
- 瓜步:指的是地点,可能是瓜步河。
- 濡须:指的是水沾湿了胡须。
- 长风沙顼:指长风沙中有雁阵飞过。
- 寒乌:指的是寒鸦,秋冬时节的乌鸦。
- 鱼腹无书:鱼肚子里没有信件,意味着无法通信。
- 凭乌为到:依靠乌鸦传递消息。
- 西山区:指的是作者所思念的地方。
- 松柏:象征长青,常被用来寄托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字圣俞,号天池,宋代著名诗人,出身于士族家庭,以诗歌、散文著称。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常表现山水、田园的美景,思想深邃,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梅尧臣送别袁世弼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对家乡的思念。袁世弼即将赴任抚州,诗人借景抒情,表达离别时的复杂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江湖的自然景象以及人与自然的互动,呈现出一种清新而又略带忧伤的情感。开头的“帆疏疏,纤绿蒲”描绘了船只轻盈、草木繁茂的江湖景色,展现出一种悠闲的氛围。在接下来的句子中,诗人通过“高秋逆水上天去”描述了逆流而上的艰辛,暗示了袁世弼在新的岗位上可能面临的挑战。
整首诗意象丰富,层次分明,尤其是“鱼腹无书报家信,凭乌为到西山区”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家乡的牵挂,富有情感的深度。结尾的“西山松柏应更好,及取之官来拜扫”则流露出一种希望与期盼,暗示着对未来相聚的期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帆疏疏,纤绿蒲:描绘船帆轻盈与绿蒲草的景象,营造出宁静的江湖。
- 二十四幅轻江湖:强调船只数量,表现出江湖的生机。
- 高秋逆水上天去:高秋时节,逆流而上的艰辛与不易。
- 朝过瓜步暮濡须:时间的流逝和日常生活的描绘。
- 长风沙顼问鲤鱼:长风中有追问,表现出对自然的观察。
- 大孤山侧鸣寒乌:寒鸦在山边鸣叫,增添了孤寂的气氛。
- 鱼腹无书报家信:鱼肚里没有信,象征着无法联系的无奈。
- 凭乌为到西山区:依靠乌鸦传信,突显思念之情。
- 西山松柏应更好:对家乡美好的向往与期待。
- 及取之官来拜扫:希望未来能再次相聚,表达友谊的深厚。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鱼腹无书”比喻无信可寄,增强情感。
- 拟人:将风与乌鸦赋予人性,增添诗意。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集中体现了对朋友的祝福、对家乡的思念及人生旅途中的孤独与期待,情感真挚、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帆:象征着旅途与方向。
- 蒲:象征着自然的宁静与丰饶。
- 西山松柏:象征着坚韧与不变的情感。
- 寒乌:象征孤独与思念。
这些意象不仅富有视觉美感,也传达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思绪。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二十四幅”指的是: A. 24幅画
B. 24只船
C. 24个景点
D. 24种花 -
“鱼腹无书报家信”中表达的意思是: A. 鱼肚子里有信
B. 没有信件可以报告
C. 鱼不喜欢书
D. 鱼会带信 -
诗人通过“西山松柏应更好”表达了: A. 对家乡的失望
B. 对自然的赞美
C. 对未来的希望
D. 对朋友的责备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 by 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 by 李白
- 《江上吟》 by 王维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送友人》表达了友谊与离别的情感,风格豪放;而梅尧臣的《送抚州通判袁世弼寺丞》则更显细腻与恬淡,体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梅尧臣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