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和庆善游圆觉寺归四首时仆亦方自径山归 其三》
时间: 2024-12-30 23:31:0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招提行问道,末学倦编蒲。
不际方为际,应无令尽无。
归来聊自赋,隐去谢人呼。
宦路分夷险,平生谁识途。
白话文翻译:
我走到招提寺,询问道理,但我这末学之人已对编写蒲团感到厌倦。
不在某个地方就算是一个去处,应该不让自己陷入无尽的迷茫。
回到家中随意写些诗歌,隐去自己不希望被他人呼唤。
官场的路途险恶,生平又有谁能熟悉这条路呢?
注释:
- 招提:指的是一种寺院,通常是佛教寺庙的名称。
- 问道:询问关于道理或哲学的问题。
- 末学:指初学者,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 编蒲:编制蒲团,指佛教修行中使用的坐具。
- 不际方为际:意为不在某个地方也可以算作一个地方,表达一种豁达的心态。
- 宦路:指仕途,官场的道路。
典故解析:
- 招提寺:是佛教重要的寺庙之一,常常被用作修行和问道的场所。
- 蒲团:在佛教中,蒲团是修行者坐禅时使用的坐具,象征着修行生活的平静与专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葛胜仲(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擅长山水诗和抒情诗。其作品多反映内心的修行与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葛胜仲归自径山之际,表达了他对修行生活的感悟与对官场险恶的反思。通过对招提寺的描写,展现了他对佛教思想的敬仰和对世俗生活的淡漠。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追求。开篇“招提行问道”以询问道理为引子,展现出诗人对真理的渴求。然而,随即转入“末学倦编蒲”,则流露出一丝无奈,表达了对繁琐修行的厌倦和对学问贫乏的自我反省。
诗的中间部分“不际方为际”体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豁达态度,认为不在特定的场所也能找到存在的意义。这种超然的境界,正是道教与佛教思想的融合,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末尾“宦路分夷险,平生谁识途”,则是一种对官场生活的深刻反思,揭示了人在官场中所遭遇的危险与不易。全诗在表现个人修行与世俗生活之间的矛盾时,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伤与无奈,却又不失对生活的思考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招提行问道:在招提寺行走,询问道理,展现对真理的追求。
- 末学倦编蒲:作为初学者,对于修行的厌倦,反映了对学问的自我怀疑。
- 不际方为际:强调一种豁达的心态,无论身处何地,心灵的自由才是最重要的。
- 归来聊自赋:回到家中,随意写诗,体现出一种自得其乐的生活态度。
- 隐去谢人呼:希望隐退,不想被人打扰,反映出对世俗的逃避。
- 宦路分夷险:官场的路途充满艰险,揭示出仕途的险恶。
- 平生谁识途:感叹在这条路上,生平有谁能真正了解方向。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宦路”比喻人生的艰难与复杂。
- 对仗:如“招提行问道”和“末学倦编蒲”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反问:通过“平生谁识途”,引发读者的思考,增加了诗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在表现对修行的追求和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之间,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真谛的探索与对自由的向往。诗歌传达出一种超然的心态,隐含着对人生复杂性的感慨,折射出一种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招提寺:象征着求道与修行的地方。
- 蒲团:代表着佛教修行的工具,反映出内心的安宁。
- 宦路:象征着官场的险恶与人生的复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招提行问道”中的“招提”是指什么?
A. 地名
B. 佛教寺院
C. 名人 -
“宦路分夷险”中“宦路”指的是什么?
A. 生活
B. 官场
C. 学术 -
诗中“末学”指的是:
A. 学识渊博
B. 初学者
C. 志向远大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同样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强调了与大自然的和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则展现了山水间的悠然自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古代诗人们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生活的反思是普遍存在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