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七夕悼亡)》

时间: 2024-09-19 20:56:11

娟娟缺月梧桐影。

云度银潢静。

夜深檐隙下微凉。

醒尽酒魂何处、藕花香。

鹊桥初会明星上。

执手还惆怅。

莫嗟相见动经年。

犹胜人间一别、便终天。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虞美人(七夕悼亡)
作者: 袁去华 〔宋代〕

娟娟缺月梧桐影。
云度银潢静。
夜深檐隙下微凉。
醒尽酒魂何处藕花香。
鹊桥初会明星上。
执手还惆怅。
莫嗟相见动经年。
犹胜人间一别便终天。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寂静的夜晚,月光透过梧桐树的影子,云彩轻轻飘过,银色的河面显得格外静谧。夜深了,屋檐的缝隙中透出一丝微凉,醉酒醒来却难以找到那藕花的芬芳。鹊桥上初次相会,星星在上空闪烁,握手时心中仍旧惆怅。不要叹息相见之情已久,毕竟比起人间的别离,这种相聚更显珍贵。

注释:

  • 娟娟:形容月光清柔。
  • 缺月:指缺损的月亮,即农历的初月。
  • 梧桐影:指梧桐树的影子,象征孤独和思念。
  • 银潢:形容河流如银色的波光。
  • 藕花香:指莲藕的花香,寓意美好与思念。
  • 鹊桥: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桥。
  • 执手:握住手,象征亲密和相聚。
  • 莫嗟:不要叹息。

典故解析:

  • 鹊桥:源于民间传说,每年七月七日,牛郎织女通过鹊桥相会的故事,象征着爱情的坚贞与相思。
  • 藕花香:藕花自古以来就是美好爱情的象征,寓意着纯洁与芬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去华,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清新的文风著称。他的诗歌多以抒情为主,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七夕节,正值牛郎织女相会之日,诗人借此节日表达对亡妻的思念,体现了对爱情的深刻感悟和对分离的无奈。

诗歌鉴赏:

《虞美人(七夕悼亡)》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情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深切怀念。诗的开头以“娟娟缺月”引入,营造出一种清幽的夜晚氛围,暗示着孤独和思念。接着,诗人描绘了夜深时的凉意,进一步加深了内心的孤独感。醒酒后的迷茫与寻找藕花香的无奈,象征着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

“鹊桥初会明星上”一句,转向七夕的主题,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的美好景象与诗人内心的惆怅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爱情的两面性。最后两句“莫嗟相见动经年,犹胜人间一别便终天”更是将思念推向高潮,强调了相聚虽久而珍贵,而人间的离别则是终极的悲伤。

整首诗情感真挚,通过细腻的描写与典故的运用,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失去的深切感悟,读来令人动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娟娟缺月梧桐影:描绘夜晚的宁静和孤寂,缺月象征着不完整的思念。
  2. 云度银潢静:云彩漂浮在静谧的河面上,传达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3. 夜深檐隙下微凉:深夜屋檐间的清凉,映射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
  4. 醒尽酒魂何处藕花香:醉酒醒来,却无处寻觅美好,表达了对往昔的追忆。
  5. 鹊桥初会明星上:牛郎织女的相会,象征着美好爱情的期盼。
  6. 执手还惆怅:握手时的惆怅,暗示着相聚与离别的矛盾。
  7. 莫嗟相见动经年:不要叹息长久未见,时间的流逝令人感伤。
  8. 犹胜人间一别便终天:相聚虽久,胜过人间的别离,强调相爱的珍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夜景与思念相结合,增添诗歌的情感深度。
  • 对仗:上下句的对仗使诗歌更加工整,增强了音韵美。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情感,增强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爱情的思念与离别,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与珍惜的情感,体现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现实中无奈的苦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思念与孤独。
  • 梧桐:象征离别与哀愁。
  • 银潢:象征静谧与深邃的思考。
  • 藕花:象征纯洁与美好回忆。
  • 鹊桥:象征爱情的美好与相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云度银潢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A. 喧闹的夜晚
    B. 宁静的河面
    C. 皎洁的白昼
    D. 风雨交加的天

  2. “鹊桥初会明星上”意指什么?
    A. 人间的相聚
    B. 牛郎织女的相会
    C. 朋友间的聚会
    D. 家庭团聚

  3. 诗中“莫嗟相见动经年”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时间的无奈
    B. 对生活的满足
    C. 对未来的期待
    D. 对财富的渴望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长恨歌》:白居易的名作,描绘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悲剧爱情。
  • 《钗头凤·世情薄》:陆游的词作,通过离别表达爱情的苦楚。

诗词对比:

  • 《离骚》与《虞美人》:两者都表达了对爱与离别的思考,但《离骚》更具政治色彩,而《虞美人》则集中在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网络资源及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