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中书事》

时间: 2025-01-19 15:49:46

病过新年逐日添,清愁残醉两厌厌。

惜花萎去常遮日,待燕归来始下帘。

堂上清风生玉麈,涧中寒溜注铜蟾。

一生留滞君休叹,意望天公本自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闲中书事
作者:陆游

病过新年逐日添,
清愁残醉两厌厌。
惜花萎去常遮日,
待燕归来始下帘。
堂上清风生玉麈,
涧中寒溜注铜蟾。
一生留滞君休叹,
意望天公本自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新年后病愈期间的感受,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心的清愁和残醉让他感到厌倦。看到花朵凋谢,他不禁感到惋惜,直到燕子归来,才开始收起窗帘。屋子里吹来的清风如同玉麈般温柔,山涧中的寒流像铜蟾般清冽。作者感慨自己一生被困于此,不必为此叹息,因为他希望天公能够宽厚对待人间。

注释

  • 逐日添:逐日增加,指时间的推移。
  • 清愁:清淡的忧愁,心中不快的情绪。
  • 残醉:酒意未消,意指醉后状态。
  • 惜花萎去:对花朵凋谢的惋惜。
  • 下帘:意指遮挡窗户,暗示心情的闭塞。
  • 玉麈:古代一种用玉制成的文具,象征清雅。
  • 铜蟾:指山涧中的寒水,意象清冷。
  • 天公:指天命或上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爱国者。他一生致力于诗词创作,作品数量庞大,风格多样,常以忧国忧民的情怀为主题。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陆游晚年,诗中流露出对生命的感慨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此时正值南宋时期,国家动荡,个人境遇也颇为艰辛,陆游在诗中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迷茫。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作者在病后新年时的心境。开头两句直指心中情感,"病过新年逐日添"描绘出作者因病而感受到的时间流逝,愁绪积累的状态。接下来,"清愁残醉两厌厌"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表现出对生活现状的无奈与厌倦。

诗中通过“惜花萎去常遮日”表达了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惋惜,而“待燕归来始下帘”则暗示着对生活的期待与希望,燕子归来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代表着新的生机。接下来两句描绘了清风和寒流,给人以清冷和宁静的感觉,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清明与冷静。

最后两句“留滞君休叹,意望天公本自廉”则道出了陆游对命运的深刻思考。他意识到,一生的留滞并非个人意愿,而是命运的安排,因而不必过多叹息。诗的结尾更是流露出一种对命运的接受与豁达,体现了陆游的高尚人格和深厚的哲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病过新年逐日添:经历了病痛后,随着新年的到来,内心的愁苦却在增加。
    2. 清愁残醉两厌厌:心中清晰的忧愁与尚未消散的醉意交织在一起,让人感到厌倦。
    3. 惜花萎去常遮日:对花朵的凋谢感到惋惜,常常让人心中阴郁。
    4. 待燕归来始下帘:期待燕子归来,才愿意收起窗帘,象征着心情的转变。
    5. 堂上清风生玉麈:室内的清风如同玉器般清雅,给人带来宁静。
    6. 涧中寒溜注铜蟾:山涧的寒流如同铜蟾般冷冽,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7. 一生留滞君休叹:一生的困顿不必感叹无奈。
    8. 意望天公本自廉:我希望上天能公正、宽厚,心中充满对命运的理解。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清风生玉麈”、“寒溜注铜蟾”等,借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情感。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对称,增添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慨与对命运的思考,既有对生活现状的无奈,也有对未来的希望与期待。

意象分析

  • :象征美好与青春,凋谢代表着失去与惋惜。
  • 燕子:代表春天的到来,象征着新生与希望。
  • 清风:象征着宁静与清新,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渴望。
  • 寒流: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冷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陆游的字是什么? A) 诗人
    B) 务观
    C) 清风
    D) 玉麈

  2. 诗中“惜花萎去”意指什么? A) 对花的珍惜
    B) 对生命的叹息
    C) 对青春的怀念
    D) 对时间的无奈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对什么的期待? A) 生活的改变
    B) 上天的宽厚
    C) 人生的感悟
    D) 家人的回归

答案

  1. B) 务观
  2. A) 对花的珍惜
  3. B) 上天的宽厚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秋夕》 - 杜甫
  2. 《春望》 - 杜甫
  3. 《月夜忆舍弟》 - 杜甫

诗词对比: 陆游的《闲中书事》与杜甫的《春望》都有对生活无奈的感慨,但陆游更强调个人内心的清愁与期待,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两者在情感基调和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各自的侧重点不同,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1. 《陆游诗文选》
  2. 《宋代诗人研究资料》
  3.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