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征戍在桑干,年年蓟水寒。
殷勤驿西路,北去向长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征戍士兵在桑干河边驻守的寒冷岁月,年复一年,蓟水流域的寒意不断袭来。诗人表达了对守边士兵的关心和思念,特意提到从驿站出发,向北去往长安的道路。
注释
- 征戍:指边疆的军事防守。
- 桑干:桑干河,位于今山西省一带,是古代的重要河流。
- 蓟水:古代指的是蓟县一带的水,形容北方的寒冷。
- 殷勤:形容热情周到,关心的态度。
- 驿西路:指从驿站出发的道路,向西前往。
- 长安:古代中国的都城,象征着繁华与安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益(约公元765年-约公元830年),字良辅,号少微,唐代诗人,生于今山西省,历任多个官职,后隐居于青山之中。李益以其边塞诗著称,作品多描绘边疆风情和士兵生活,情感真挚且富有豪情。
创作背景
《幽州赋诗见意时佐刘幕》创作于唐代边境动荡的时期,诗人目睹了征戍士兵的艰辛与孤独,表达了对他们的深切关怀,并借此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边防将士的重视与思考。
诗歌鉴赏
李益的这首诗短小精悍,却通过简练的语言传达了深厚的情感。诗的开头“征戍在桑干,年年蓟水寒”,既点明了诗作的背景,描绘了边塞严酷的气候和军事生活的艰难,令人感受到士兵所承受的孤独和寒冷。接下来的“殷勤驿西路,北去向长安”则流露出诗人对士兵的关怀,表达了对他们归乡的期盼。
整首诗通过“桑干”和“蓟水”这两条河流,构成了一个广阔的地理背景,营造出一种冷峻的边塞气氛。诗人用简洁的笔触,描绘了士兵的艰苦与无奈,也流露出对家乡长安的思念之情。李益以此表达了对边防士兵的同情与敬意,彰显出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征戍在桑干:描绘了士兵在边疆驻守的场景,地点是桑干河,强调了他们的艰辛。
- 年年蓟水寒:强调了寒冷的气候,使人感受到士兵的孤独与无奈。
- 殷勤驿西路:诗人通过“殷勤”一词传达了对士兵的关切,表明他对他们的深切关注。
- 北去向长安:表达了对长安的思念,象征着希望与安宁。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征戍”与“殷勤”,“桑干”与“长安”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使用了“桑干”和“蓟水”作为意象,构建了特定的地理与情感背景。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边塞士兵的同情与关怀,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和家乡的思念,传达了深厚的爱国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桑干:象征着边疆的艰苦与孤独。
- 蓟水:代表着寒冬的严酷,映射出士兵的困境。
- 长安:象征着温暖与希望,体现了对家乡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桑干”指的是: A. 一种植物
B. 一条河流
C. 一座城市 -
“年年蓟水寒”中的“蓟水”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温暖
B. 寂寞与寒冷
C. 兴奋 -
诗中提到的“长安”象征着: A. 家乡与安宁
B. 战争与痛苦
C. 旅行的快乐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崔颢《黄鹤楼》
诗词对比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同样描绘了思乡情怀,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
- 王昌龄《出塞》:与李益的边塞诗风格相近,都是对士兵生活的关注和对故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赏析》
- 《唐代诗人李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