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夙兴》
时间: 2025-01-17 09:35:4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夙兴
作者: 周邦彦 〔宋代〕
曈曈海底日,赤辉射东方。
先驱敛群翳,微露不成霜。
早寤厌床第,起步东西厢。
引手视掌纹,黯黯未可祥。
念此阅人传,三年得跧藏。
弛担曾几时,兹焉忽腾装。
问今何所之,意行本无乡。
晨钟神惨悲,夜鼓思飞扬。
与俗同一科,何异犬与羊。
平明催放钥,利害纷相攘。
颠倒走群愚,岂但渠可伤。
白话文翻译:
清晨的阳光透过海面,红色的光辉照射东方。
晨曦驱散了夜晚的阴霾,微微的露珠尚未形成霜冻。
我早早醒来厌倦了床榻,起身走到东西厢房。
伸手查看掌纹,心中暗暗感到不祥。
想到读过的那些人传,三年时间如同埋藏。
何时才能放下肩上的担子,如今却又匆忙打点行装。
问我今天要去哪里,心中所行本没有归属。
晨钟敲响让人感到凄惨,夜鼓声声却又让人思绪飞扬。
与世俗同流合污,和犬羊有什么不同?
清晨的光明催促我放下心中的枷锁,利害关系纷乱交错。
颠倒了走在愚昧人群中,岂止是他们受到伤害。
注释:
- 曈曈:形容光线明亮的样子。
- 赤辉:红色的光辉。
- 先驱:带头、引领。
- 翳:阴影、遮蔽。
- 微露:微小的露水。
- 掌纹:手掌上的纹路,象征命运。
- 黯黯:暗淡、忧郁。
- 跧藏:隐秘、埋藏。
- 弛担:放下负担。
- 何异:有什么不同。
- 利害:利益和损害。
典故解析:
- 犬与羊:比喻同流合污,失去自我。
- 晨钟与夜鼓:象征人生的悲欢离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以其精湛的词艺和清新的风格著称于世。他的词多描写生活中的细腻情感,常常通过自然景色传达内心的感受。
创作背景:这首《夙兴》反映了作者早起时的感慨,表达了人生的迷惘与对世俗的思考。宋代社会风气较为繁华,但内心的空虚与焦虑同样显著。
诗歌鉴赏:
《夙兴》通过清晨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开头的“曈曈海底日,赤辉射东方”,描绘出一幅光明的晨景,象征着希望与新生。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的情感逐渐转向对生活现状的反思与失落。
“早寤厌床第,起步东西厢”表现了诗人早起后的无奈与倦怠,似乎对生活的琐碎感到厌倦。在观看掌纹时,心中暗自感到不祥,反映了对命运的无奈与不安。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对自身的追问“问今何所之,意行本无乡”,表达了对人生方向的迷茫,似乎在追求中失去了归属感。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表述则表现了对社会现象的不满,隐喻了人们的盲从与愚昧。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既有对美好晨光的欣赏,又有对人生困惑的沉重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曈曈海底日,赤辉射东方:清晨的阳光透过海面,给人带来希望。
- 先驱敛群翳,微露不成霜:晨曦驱散了夜晚的阴暗,露水尚未成霜,象征着新的开始。
- 早寤厌床第,起步东西厢:早起的诗人对床榻感到厌倦,起身走动,表现出想要逃离的心情。
- 引手视掌纹,黯黯未可祥:看自己的掌纹,暗示对未来的忧虑。
- 念此阅人传,三年得跧藏:回想过往的经历,感慨时光的流逝。
- 弛担曾几时,兹焉忽腾装:反思生活的负担,感到匆忙与不安。
- 问今何所之,意行本无乡:对未来的迷茫与无目的。
- 晨钟神惨悲,夜鼓思飞扬:晨钟敲响感到悲伤,而夜晚的鼓声则唤起思绪。
- 与俗同一科,何异犬与羊:与世俗同流合污,失去自我,质疑人生的意义。
- 平明催放钥,利害纷相攘:清晰的道理催促着人们放下障碍,利益纠葛让人困惑。
- 颠倒走群愚,岂但渠可伤:讽刺愚蠢之人,提醒人们要反思自身的处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与晨光、夜鼓相对比,增加了诗的层次感。
- 对仗:如“晨钟神惨悲,夜鼓思飞扬”,形成强烈的对比。
- 拟人:将自然现象与人类情感相结合,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清晨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迷茫、对命运的思考,以及对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反思,旨在唤起读者对人生价值的重新审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海底日:象征着希望与光明。
- 晨钟与夜鼓:代表人生的起伏与节奏。
- 掌纹:暗示命运与个体的选择。
- 犬与羊:象征着盲目与顺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曈曈海底日”意指什么?
- A. 傍晚的日落
- B. 清晨的阳光
- C. 昏暗的夜晚
- D. 太阳升起时的景象
-
诗人对生活的感受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 A. 迷茫与希望
- B. 喜悦与安宁
- C. 忧伤与快乐
- D. 轻松与洒脱
-
“与俗同一科,何异犬与羊”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世俗的认同
- B. 对生活的无奈与反思
- C. 对动物的喜爱
- D.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周邦彦《夙兴》与李清照《如梦令》的对比,前者更关注内心的迷茫与反思,而后者则更多地展现了女性对爱情的细腻感受。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研究》
- 《周邦彦词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