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二月十九日席上赋四首
作者:魏了翁
年光又见一百五,
春意才余十二三。
节物催人浑不觉,
谩随白堕看红酣。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春天即将来临的期待。诗人感叹自己已经到了五十岁,但春天的气息才刚刚开始显现,周围的自然景物在不知不觉中催促着人们感受春天的到来。诗人随意地欣赏着白色的花瓣随风飘落,仿佛在沉醉于红色的春花中。
注释
字词注释:
- 年光:指时间的流逝。
- 一百五:指五十岁。
- 春意:春天的气息。
- 节物:指四季的变化与相关的自然景物。
- 白堕:白色花瓣落下。
- 红酣:红色的花朵,形容花开得艳丽。
典故解析:
- “年光又见一百五”:此句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年龄的重视,五十岁在古代被视为人生的一个重要节点。
- “谩随白堕看红酣”:白色花瓣的落下和红色花朵的盛开,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美丽,也隐喻着人生的短暂与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魏了翁,字元明,号止庵,宋代诗人、词人,精于诗文,作品多以直白简练见长,常常表达对人生、自然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春天的宴会上,诗人借酒助兴,抒发自己对岁月的感慨和对春天的留恋,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欣赏。
诗歌鉴赏
魏了翁的《二月十九日席上赋四首》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春日的气息和时间的流逝。诗人在宴席上,面对春天的到来,既感受到生命的短暂,又欣赏到春天的美丽。他用“年光又见一百五”开头,立刻引出自己对年龄的自省,表达出时间的无情与人生的珍贵。接着,随着“春意才余十二三”,诗人将春天的初现与自己年岁的对比,展现出一种内心的矛盾和复杂情感。
“节物催人浑不觉”,则将自然的变化与人的生活相结合,催促着人们在繁忙中体会春天的来临。最后一句“谩随白堕看红酣”则以细腻的描写结束,表达了诗人对春花的沉醉与对生命短暂的感叹,仿佛在诉说着即使岁月流逝,依然要欣赏生活中的美好。整首诗在形式上简洁明了,内容上却富有深意,展现了魏了翁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年光又见一百五:诗人感慨自己已经五十岁,时间匆匆而过。
- 春意才余十二三:春天的气息刚刚显现,暗示生命的美好在于及时把握。
- 节物催人浑不觉:自然的变化催促人们,流逝的岁月让人无暇顾及。
- 谩随白堕看红酣:随意欣赏白色花瓣的落下,沉醉于红色花朵的美丽之中。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白堕”和“红酣”,形成鲜明的对比,突显春天的生机。
- 拟人:将节物赋予催促人感受的力量,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在感叹时光流逝的同时,表达了对春天美好景色的向往与珍惜,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的敏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年光:象征时间的流逝,反映人生的短暂。
- 春意:代表生机与希望,象征新生与活力。
- 白堕:白色花瓣,象征无常与脆弱。
- 红酣:红色花朵,象征生命的美好与灿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年光又见一百五”是指多少岁?
- A. 四十
- B. 五十
- C. 六十
- D. 七十
-
“春意才余十二三”中的“十二三”指什么?
- A. 十二三岁
- B. 十二三天
- C. 十二三月
- D. 十二三年
-
诗中提到的“白堕”象征什么?
- A. 美好
- B. 脆弱
- C. 生命
- D. 时间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反映了对春天的感慨,但更多地融入了历史的沉重感。
- 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则在春天的描写中融入了个人情感的表达,风格更加奔放。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魏了翁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