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

时间: 2025-01-19 15:46:52

外戚平羌第一功,生年二十有重封。

直登宣室螭头上,

横过甘泉豹尾中。

别馆觉来云雨梦,后门归去蕙兰丛。

灞陵夜猎随田窦,不识寒郊自转蓬。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少年
李商隐 〔唐代〕

外戚平羌第一功,
生年二十有重封。
直登宣室螭头上,
横过甘泉豹尾中。
别馆觉来云雨梦,
后门归去蕙兰丛。
灞陵夜猎随田窦,
不识寒郊自转蓬。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年轻人所取得的功绩和荣耀。外戚平羌的战功赫赫,年轻时便被重封。诗人在高处俯视,直达宣室,仿佛登上了龙头;穿过甘泉,像豹一样迅猛。梦醒时分,感到别馆里云雨般的梦境,归去时在蕙兰丛中徘徊。灞陵的夜猎伴随田窦,竟在寒冷的郊外迷失了方向,仿佛自己如同转动的蓬草。

注释:

字词注释:

  • 外戚:指与皇室有亲属关系的权臣。
  • 平羌:指平定羌族的战争。
  • 重封:再一次被封爵。
  • 宣室:古代宫殿名,象征权力的高处。
  • 螭头:龙的头部,象征高贵。
  • 甘泉:古地名,代表美好的地方。
  • 蕙兰:象征美好和高洁的植物。
  • 灞陵:地名,指灞河一带。
  • 田窦:指田地旁的猎场。
  • 转蓬:比喻迷失方向,随风飘动。

典故解析:

  • “外戚平羌”:外戚在唐代是个重要的政治力量,平羌战役是唐朝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军事行动。
  • “龙头”“豹尾”:分别象征着权力的巅峰和勇猛的气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商隐,字义山,号少陵,唐代著名诗人,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李商隐的诗歌常常包含丰富的情感和典故,表现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少年》写于李商隐的晚年,或许是对自己年轻时的军旅生涯和功名的回忆,也反映了他对权力和荣耀的复杂感受。

诗歌鉴赏:

李商隐的《少年》充满了对年轻时代的怀念和对功名利禄的思考。诗中通过描绘外戚平羌的功绩,展现了年轻人的辉煌与荣耀。开篇便以“外戚平羌第一功”引入,说明年轻人虽年少但已获得重封,展现出其非凡的才能。接下来的意象,借用“直登宣室螭头上,横过甘泉豹尾中”,既有对权力的渴望,也暗示着奋斗的艰辛与荣耀的短暂。

诗中“别馆觉来云雨梦”一语,不禁让人想起年轻时的梦想与追求,然而当梦醒时分,却回归到现实的蕙兰丛中,感受到一丝失落。后面“灞陵夜猎随田窦”则是对追求过程的描绘,虽在追寻中迷失方向,但那份追求的热情依然未减。整首诗以丰富的意象和情感交织,展现了对青春与理想的追忆,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外戚平羌第一功”:开篇直指外戚的功绩,强调武功的显赫。
  • “生年二十有重封”:年轻时便得到重封,体现出年轻人的潜力与荣耀。
  • “直登宣室螭头上”:象征性地描绘登高望远,追求理想。
  • “横过甘泉豹尾中”:猛如豹,显示勇气和果敢。
  • “别馆觉来云雨梦”:在别馆中醒来,梦境与现实交织。
  • “后门归去蕙兰丛”:隐喻归于平淡生活的喜悦与失落。
  • “灞陵夜猎随田窦”:猎行与追寻的结合,体现对自由的向往。
  • “不识寒郊自转蓬”:迷失于寒冷的郊野,象征人生的方向感丧失。

修辞手法:

  • 比喻:“直登宣室螭头上”运用比喻形象描绘理想的高度。
  • 对仗:“别馆觉来云雨梦,后门归去蕙兰丛”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年轻人的回忆,探讨了青春、理想、功名与人生的多重关系,表达了对过去的追忆和对现状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外戚:权力与荣耀的象征。
  • 宣室:理想与权力的高地。
  • 甘泉:美好与追求的象征。
  • 蕙兰:高洁与美好的意象。
  • 转蓬:迷失与无奈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少年》的作者是? A. 杜甫
    B. 李白
    C. 李商隐
    D. 白居易

  2. 诗中“外戚”指的是? A. 皇帝
    B. 权臣的亲属
    C. 士兵
    D. 诗人本人

  3. “灞陵夜猎”中的“夜猎”象征着? A. 追逐梦想
    B. 迷失方向
    C. 生活的平淡
    D. 自由的向往

答案:

  1. C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 - 杜甫
  • 《登高》 - 杜甫
  • 《月夜忆舍弟》 - 杜甫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李商隐的《少年》更注重内心的思考与感慨,李白则强调豪放的饮酒和人生的畅快。两者在主题与情感表达上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人生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李商隐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