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上·王昭君》

时间: 2025-01-19 17:58:47

昭阳柘馆贮歌儿,恨杀陈汤斩郅支。

胡草似人空好色,春光不到二阏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昭阳柘馆贮歌儿,恨杀陈汤斩郅支。胡草似人空好色,春光不到二阏氏。

白话文翻译:

昭阳宫中收藏着歌女,痛恨陈汤斩杀了郅支单于。胡地的草似乎也空有好色之心,春天的光辉却无法照耀到两位阏氏。

注释:

  • 昭阳:汉宫名,这里指汉宫。
  • 柘馆:汉宫中的一个馆舍。
  • 歌儿:歌女。
  • 陈汤:汉代将领,曾斩杀匈奴郅支单于。
  • 郅支:匈奴单于的名字。
  • 胡草:指胡地的草,这里比喻胡人。
  • 二阏氏:指匈奴单于的两位妻子。

典故解析:

  • 陈汤斩郅支:陈汤是汉代名将,他在汉元帝时期率军远征匈奴,斩杀了郅支单于,这是汉朝对匈奴的一次重大胜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来看,他擅长运用典故和比喻,诗风含蓄而深刻。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通过对昭君出塞的历史事件的回顾,表达了对陈汤斩杀郅支单于的痛恨,以及对匈奴妇女命运的同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昭君出塞的历史事件的回顾,表达了对陈汤斩杀郅支单于的痛恨,以及对匈奴妇女命运的同情。诗中“昭阳柘馆贮歌儿”描绘了汉宫中的繁华景象,而“恨杀陈汤斩郅支”则转折表达了诗人对陈汤行为的反感。后两句“胡草似人空好色,春光不到二阏氏”则运用拟人手法,将胡地的草比作好色之人,同时暗示了匈奴妇女的悲惨命运,春天的光辉无法照耀到她们,寓意她们的幸福和温暖被剥夺。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含蓄,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和平与女性命运的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昭阳柘馆贮歌儿:描绘了汉宫中的繁华景象,昭阳宫中收藏着歌女,这里可能是指昭君。
  2. 恨杀陈汤斩郅支:转折表达了诗人对陈汤斩杀郅支单于的痛恨,可能是对战争带来的破坏和苦难的反思。
  3. 胡草似人空好色:运用拟人手法,将胡地的草比作好色之人,这里可能是对胡人的一种比喻。
  4. 春光不到二阏氏:暗示了匈奴妇女的悲惨命运,春天的光辉无法照耀到她们,寓意她们的幸福和温暖被剥夺。

修辞手法:

  • 拟人:将胡草比作好色之人,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情感和特征。
  • 比喻:用“春光不到二阏氏”来比喻匈奴妇女的悲惨命运,形象生动。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昭君出塞的历史事件的回顾,表达了对陈汤斩杀郅支单于的痛恨,以及对匈奴妇女命运的同情。诗人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展现了和平的珍贵和女性命运的关怀。

意象分析:

  • 昭阳柘馆:汉宫中的繁华景象,象征着权力和奢华。
  • 胡草:比喻胡人,象征着异域和野性。
  • 春光:象征着温暖和希望,但在这里却无法照耀到匈奴妇女,象征着她们的悲惨命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昭阳柘馆”指的是什么? A. 汉宫中的一个馆舍 B. 匈奴的宫殿 C. 陈汤的家 D. 郅支单于的住所

  2. 诗中的“恨杀陈汤斩郅支”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对陈汤的敬佩 B. 对陈汤的痛恨 C. 对郅支单于的同情 D. 对匈奴的恐惧

  3. 诗中的“春光不到二阏氏”寓意什么? A. 春天的光辉无法照耀到匈奴妇女 B. 匈奴妇女喜欢黑暗 C. 春天的光辉太强烈 D. 匈奴妇女不需要春天的光辉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同样以昭君出塞为题材,表达了对边疆安宁的渴望和对女性命运的同情。

诗词对比:

  • 王昌龄的《出塞》与陈普的《咏史上·王昭君》:两首诗都以昭君出塞为背景,但王昌龄的诗更多表达了对边疆安宁的渴望,而陈普的诗则更多表达了对女性命运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反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宋诗》:收录了陈普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汉书·陈汤传》:了解陈汤的历史事迹,有助于理解诗中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