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读史 其五 陈普 〔宋代〕 天踰铁勒偏无夜,地到扶桑更有人。 民首自黔心自白,诗书万古不忧秦。
白话文翻译:
天空越过铁勒国,那里偏僻得几乎没有夜晚; 大地延伸到扶桑之地,那里依然有人居住。 民众的头颅虽被涂黑,内心却依然纯洁; 诗书流传万古,不必担忧秦朝的统治。
注释:
字词注释:
- 铁勒:古代民族名,分布在今蒙古国一带。
- 扶桑:古代传说中的东方极远之地,常用来指代日本。
- 黔:黑色,这里指民众的头颅被涂黑。
- 诗书:指文化、知识。
典故解析:
- 铁勒无夜:形容铁勒国地理位置偏僻,几乎不见日光。
- 扶桑有人:扶桑作为传说中的极远之地,仍有居民,象征着文明的延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看出他对历史和文化有着深刻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地理的描绘,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信心和对民众纯洁内心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铁勒”和“扶桑”两个极端地理概念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文化传承的深刻认识。诗中“天踰铁勒偏无夜”一句,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铁勒国的偏僻,而“地到扶桑更有人”则表达了即使在最遥远的地方,文明依然得以延续。后两句“民首自黔心自白,诗书万古不忧秦”则强调了民众内心的纯洁和对文化传承的信心,即使面对强权如秦朝,文化依然能够流传万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通过“铁勒”这一地理概念,描绘了一个几乎没有夜晚的偏僻之地,象征着极端的环境。
- 第二句:以“扶桑”为对比,表达了即使在最遥远的地方,文明和人类依然存在。
- 第三句:“民首自黔心自白”,通过对比民众外表和内心的不同,强调了内心的纯洁。
- 第四句:“诗书万古不忧秦”,表达了文化传承的持久性和对强权的无畏。
修辞手法:
- 夸张:如“天踰铁勒偏无夜”,夸张地描绘了铁勒国的偏僻。
- 对比:如“民首自黔心自白”,通过外表和内心的对比,强调了内心的纯洁。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极端地理环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文化传承的信心和对民众纯洁内心的赞美,强调了文化的不朽和对强权的无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铁勒:偏僻、极端的环境。
- 扶桑:遥远、文明的延续。
- 民首自黔:外表的苦难。
- 心自白:内心的纯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铁勒”指的是什么? A. 古代民族名 B. 古代国家名 C. 古代地名 D. 古代传说中的地方
-
诗中“扶桑”常用来指代什么? A. 中国 B. 日本 C. 韩国 D. 越南
-
诗中“民首自黔心自白”表达了什么? A. 民众外表和内心的不同 B. 民众外表和内心的相同 C. 民众外表的苦难 D. 民众内心的纯洁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通过对春景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
- 王之涣《登鹳雀楼》:通过对登高望远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
诗词对比:
- 陈普《读史 其五》与杜甫《春望》:两者都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但陈普的诗更多地强调了文化传承的信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陈普的诗作,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文学史》:提供了宋代文学的背景知识,有助于理解陈普诗作的历史和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