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归》

时间: 2025-01-01 15:10:35

霜黄碧梧白鹤楼,城上击拆复乌啼。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南渡桂水关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鞞。

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暮归
作者: 杜甫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霜黄碧梧白鹤楼,
城上击拆复乌啼。
客子入门月皎皎,
谁家捣练风凄凄。
南渡桂水关舟楫,
北归秦川多鼓鞞。
年过半百不称意,
明日看云还杖藜。

白话文翻译:

霜降后,碧梧树黄叶飘落,白鹤楼高耸,城上有人击拆,乌鸦在啼叫。夜归的客子走进门,明月皎洁,谁家在捣练,阵阵寒风凄凉。南渡桂水,水面上舟楫往来,北归秦川,鼓声阵阵。年过半百,心中不如意,明日再看云彩,扶杖而行。

注释:

字词注释:

  • 霜:指秋冬季节的霜冻。
  • 碧梧:指碧绿的梧桐树。
  • 白鹤楼:高楼的名字,象征着高远和孤独。
  • 捣练:指捣制丝绸的工序,通常在晚上进行。
  • 鼓鞞:指鼓声,传达出北方的气氛。

典故解析:

  • “桂水”指的是桂江,是南方的水域,象征着归乡的路程。
  • “秦川”指的是秦地,象征着北方的故乡。诗中提到南北的舟楫,映射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作品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风格沉郁悲凉。

创作背景: 《暮归》创作于杜甫晚年,正值动荡的安史之乱时期,他奔波于各地,虽身处乱世,但依然关心百姓疾苦,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悟。

诗歌鉴赏:

《暮归》描绘了一个秋冬交替的黄昏,诗人通过细腻的意象描写,展现了归家的情景和内心的感受。开头两句“霜黄碧梧白鹤楼,城上击拆复乌啼”,通过描绘霜降后的景象,传达出一种凄凉的情绪。随着夜色的降临,客子归家,月光皎洁,带来了一丝温暖,但随之而来的又是对生活的无奈和对故乡的思念。南渡与北归的对比,展现了作者的漂泊与不安,尤其是在“年过半百不称意”中,流露出深深的失落感和对未来的惆怅。最后一句“明日看云还杖藜”,不仅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也隐含着一种无奈与宿命的接受,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霜黄碧梧白鹤楼:描绘了秋冬季节的萧瑟景象,霜降使得碧绿的梧桐树叶变黄,白鹤楼高耸入云。
  • 城上击拆复乌啼:描绘了城墙上有人击拆的声音,伴随乌鸦的啼叫,增添了孤寂的氛围。
  • 客子入门月皎皎:夜归的旅人走进家门,明月映照,形成了一种温馨的画面。
  • 谁家捣练风凄凄:夜深人静时,远处传来捣练声,伴随凄凉的风声,暗示了生活的艰辛。
  • 南渡桂水关舟楫:南方的桂水上,舟楫往来,象征着旅途的奔波。
  • 北归秦川多鼓鞞:北方的秦川,鼓声阵阵,传达出故乡的气氛。
  • 年过半百不称意:诗人自述年过半百,人生不如意的感慨。
  • 明日看云还杖藜:表达了明日再看云彩的期待与无奈,杖藜象征着诗人的孤独与老去。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比喻人生的无奈。
  • 对仗:诗中有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人的情感,使画面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归家的思念与对生活的感慨,展现了在动荡岁月中对故乡和人生的深刻反思,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寒冷、孤独。
  • 碧梧:象征着高洁与孤傲。
  • 白鹤楼:象征着高远与孤独的追求。
  • 月亮:象征着思念与温暖。
  • 桂水秦川:分别象征着南方的温情与北方的故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霜黄碧梧”中的“霜”指的是什么季节?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冬
    • D. 冬天
  2. “南渡桂水”中的“桂水”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北方
    • B. 南方
    • C. 西方
    • D. 东方
  3. 诗中提到的“年过半百”反映了作者的哪个情感?

    • A. 幸福
    • B. 失落
    • C. 激动
    • D. 期待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杜甫与李白的作品都反映了对生活的思考,但杜甫的作品更强调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感的结合,而李白则更侧重于个人理想与自然的和谐。杜甫的《暮归》在描绘景象时,带有浓厚的忧郁情感,而李白的《静夜思》则更多地体现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杜甫诗选》
  • 《唐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