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和甫春日金陵登台》

时间: 2025-01-10 10:18:23

锺山漠漠水洄洄,西有陵云百尺台。

万物已随和气动,一樽聊与故人来。

天边幽鸟鸣相和,地上晴烟扫不开。

愁眼看春长恐尽,直须去取六龙回。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次韵和甫春日金陵登台

作者: 王安石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锺山漠漠水洄洄,西有陵云百尺台。
万物已随和气动,一樽聊与故人来。
天边幽鸟鸣相和,地上晴烟扫不开。
愁眼看春长恐尽,直须去取六龙回。


白话文翻译:

钟山在迷蒙的水面上婉转流淌,西边有高耸入云的百尺高台。万物都随着春风的气息而苏醒,我只想与老朋友共饮一樽酒。天边幽鸟在唱和,地上的晴烟却无法驱散。愁苦的眼神看着春天,长久地恐怕会结束,必须赶紧去取六龙的车子回去。


注释:

  • 锺山:指钟山,位于今南京,是一座名山。
  • 漠漠:形容景色朦胧、迷离。
  • 洄洄:水波荡漾的样子。
  • 陵云百尺台:高台耸立,似云端。
  • 和气:春天的气息,象征着万物复苏。
  • 一樽聊与故人来:想和老朋友一起喝酒。
  • 幽鸟:指鸟儿在远处鸣叫。
  • 晴烟:指晴天的烟雾。
  • 六龙回:古代传说中,六龙拉车,象征着出行的畅快。

典故解析:

“六龙回”出自《史记》,民间传说,六龙代表吉祥,寓意顺利与顺风顺水。诗人以此表达对春天的渴望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倡导变法,主张富国强兵。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春日的金陵,正值春光明媚,诗人感慨春天的美好与流逝,同时表达对老友的思念。

诗歌鉴赏:

王安石的《次韵和甫春日金陵登台》以清新的春日景象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思念。诗的开头描写了钟山和水的交融,创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意境,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接着,诗人以“万物已随和气动”来表现春风的普遍影响,既体现了自然界的变化,又隐喻了人情的温暖。酒樽的出现则引入了人际关系的温情,诗人渴望与故人共饮的情感流露无遗。最后,诗人眼中充满忧愁,感叹春天可能迅速逝去,显示出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与对未来的忧虑。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的热爱,又有对人生的哲思,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第一联描写了钟山和水的景象,采用了“漠漠”和“洄洄”两个词,塑造出一种朦胧而深邃的自然环境。
    2. 第二联提到“万物已随和气动”,强调了春天的到来对自然界的影响,并引入与朋友的聚会。
    3. 第三联通过“幽鸟鸣”和“晴烟扫不开”,形成一种对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4. 最后一联则以“愁眼”收尾,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短暂的忧虑,呼应了整首诗的主题。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气息比作万物复苏的力量。
    • 拟人:幽鸟似乎在与人对话,使自然更具生命感。
    • 对仗:如“西有陵云百尺台”、“天边幽鸟鸣相和”,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春天的美好与短暂展开,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与对未来的思索。


意象分析:

  • 自然意象:如“锺山”、“水洄洄”,表现出春日的生机与美丽。
  • 人际意象:如“一樽聊与故人来”,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感情。
  • 时间意象:如“愁眼看春长恐尽”,隐喻人生的短暂与珍惜当下的哲理。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六龙”象征什么?
      A. 吉祥 B. 吉凶 C. 旅行 D. 朋友
    2. “愁眼看春长恐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受?
      A. 喜悦 B. 忧愁 C. 无奈 D. 笑容
    3. 诗中提到的“幽鸟”在何处鸣叫?
      A. 地上 B. 天边 C. 山中 D. 水边

答案:1-A,2-B,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李白的《将进酒》,表达了对友谊与人生的热情;杜甫的《春望》,表现了对春天的感慨与忧虑。
  • 诗词对比:王安石与苏轼的诗歌风格存在差异,王安石多描绘自然与人情的融合,而苏轼则更注重个人情感与哲理的探讨。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集》
  • 《宋代文学史》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