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司马倅惠东坡竹石》

时间: 2025-01-17 10:08:50

出自坡翁馀百年,传之温国子孙孙。

两家文物来归我,便盍投簪去杜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谢司马倅惠东坡竹石
作者: 陈傅良 〔宋代〕

出自坡翁馀百年,
传之温国子孙孙。
两家文物来归我,
便盍投簪去杜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东坡(苏东坡)的敬仰之情和对竹石的赞美。诗人感叹东坡已经去世百年,然而其文人风采依然传承给后代。两家的文物(指东坡的作品和精神)归于我,何不投笔辞官,隐居于山林?

注释:

  • 坡翁:指苏东坡(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
  • :古代官称,指的是掌管某种事务的人,这里指谢司马。
  • 温国:指温州,意指与东坡相关的地方。
  • 文物:指文化遗产、文人作品。
  • 杜门:隐居,指不与世俗交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傅良,字仲昭,号秋水,南宋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清新脱俗。其诗风追求自然、真情,受苏轼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南宋时期,诗人借东坡竹石之名,表达对苏轼的敬仰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当时士人对于生活理想的追求与对文人精神的传承。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形式上平易近人,内容上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诗人首先提到“坡翁”,即苏轼,强调其卓越的文才与影响。“出自坡翁馀百年”一句,既是对历史的追溯,也传达了苏轼在文坛的永恒地位。之后提到“传之温国子孙孙”,显示出东坡精神的传承,诗人对后代文人的期待与责任感。接下来的“两家文物来归我”,表达了诗人对于文人作品的珍视,意指体现出文化的积淀与传承。最后以“便盍投簪去杜门”点题,表现诗人渴望隐逸的心情,呈现出一种对世俗的超脱与对自我理想的追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出自坡翁馀百年:感叹苏轼已经离世百年,但其作品仍然流传。
  2. 传之温国子孙孙:强调东坡的文化影响力深远,温州的人们继承了他的精神。
  3. 两家文物来归我:诗人认为文物的传承归于自己,象征着责任。
  4. 便盍投簪去杜门: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渴望远离尘世。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文物”和“簪”,形成工整的对称结构。
  • 借古喻今:以苏轼的事迹引入,表达个人情感与追求。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苏东坡的缅怀,展现了诗人对于文人精神的尊重,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士人群体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石:象征高洁与坚韧,代表了文人理想与追求。
  • :象征官职与世俗,诗人希望放弃世俗纷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坡翁”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李白
    • B. 苏轼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文物”指的是什么?

    • A. 书籍
    • B. 文化遗产
    • C. 画作
    • D. 古董
  3. “便盍投簪去杜门”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权力的渴望
    • B. 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 C. 对繁华的向往
    • D. 对功名的追求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题西林壁》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 比较陈傅良的《谢司马倅惠东坡竹石》与苏轼的《题西林壁》,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与隐逸的向往,但语气与艺术风格有所不同,苏轼的作品更加哲理化,而陈傅良则更为直接切入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相关研究论文与书籍可在图书馆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