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辛卯满散天基节即事六首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原文展示:
闻说都人竞出嬉,御街箫鼓倍年时。
相公入奏天颜喜,半夜扬州送捷旗。
白话文翻译:
听说城里的人们争着出来玩乐,御街上吹奏的箫鼓声比往年更加热闹。
大人们进宫奏报,天子听闻后十分欢喜,半夜时分,扬州送来了捷报的旗帜。
注释:
- 都人:指城市中的人民。
- 嬉:玩乐、游玩。
- 御街:皇帝出行时的街道。
- 箫鼓:古代乐器,象征庆祝的音乐。
- 相公:指官员或大人。
- 天颜:指皇帝的面容,表示皇帝的心情。
- 捷旗:表示胜利或好消息的旗帜。
典故解析:
- “捷旗”常用于古代军事中,胜利后会悬挂以示庆贺。
- “天颜喜”反映了古代皇权与百姓生活的紧密联系,皇帝的欢喜直接影响到民众的生活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字景文,号天池,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和词人,擅长诗词,尤其在山水田园诗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常以平易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辛卯年间,正值天基节,诗人通过描写节日欢庆的场景,表达了对国家安定和百姓欢乐的感慨,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繁荣与和谐。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节日的热闹景象,展现了宋代社会的繁荣与民众的欢欣鼓舞。开头两句“闻说都人竞出嬉,御街箫鼓倍年时”直接描绘了人们在节日中欢庆的盛况,气氛热烈,展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社会面貌。“竞出嬉”不仅表现了人们对节日的热情,更反映了对生活的积极态度。紧接着的“相公入奏天颜喜”则将视角转向了宫廷,表达了皇帝对好消息的欢喜,显示出政治与民生的紧密联系。最后一句“半夜扬州送捷旗”,将节日的喜庆与战功相结合,象征着国家的安宁与繁荣。这种将节庆与国家大事结合的写法,体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关心和对民生的关注。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闻说都人竞出嬉”:听说城里的人们争相出来游玩,展现出节日的热闹氛围。
- “御街箫鼓倍年时”:在皇帝出行的街道上,乐器的声音比往年更加响亮,暗示着节日的欢庆。
- “相公入奏天颜喜”:官员向皇帝奏报,表明皇帝听闻好消息后非常高兴。
- “半夜扬州送捷旗”:在深夜时分,扬州送来了胜利的消息,象征着国家的稳定与繁荣。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有着明显的对仗结构,如“嬉”与“时”、“喜”与“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象征:捷旗象征着胜利和好消息,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描写节日的热闹以及皇帝的欢心,表达了对国家繁荣和百姓幸福的祝愿,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的关怀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重要意象:
- 欢庆:代表人民的快乐与生活的美好。
- 皇帝:象征着国家的权威与稳定。
- 捷旗:象征着胜利与希望,预示着国家的繁荣昌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都人”指的是哪个群体?
- A. 农民
- B. 城里的人
- C. 官员
- D. 军人
-
“捷旗”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失败
- B. 胜利
- C. 平安
- D. 节日
-
诗中描绘的节日气氛是怎样的?
- A. 安静
- B. 热闹
- C. 忧伤
- D. 淡泊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庐山谣》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 与王安石的《元日》相比,两首诗都描绘了节日的欢庆,但刘克庄更侧重于政治与民生的结合,而王安石则更加注重个人情感和家庭团聚的温暖。两者在主题和情感表达上存在差异,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入门》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