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夕二首呈刘帅》
时间: 2025-01-01 11:32:5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灯夕二首呈刘帅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陌上游人趁筦弦,岂知君相尚筹边。
细听野老交谈处,犹记兵端未动前。
草市收如许早,端门瞻跸定何年。
书生晚抱忧时志,归画残灰理旧编。
白话文翻译:
在陌生的路旁,游人们随着音乐的节拍而行,怎能知道你在边界上还在暗自筹划。
仔细倾听乡野的老人交谈,仿佛还记得战事未起之前的宁静。
草市的买卖已然结束得如此之早,朝廷的大门前,什么时候才能再看到威严的仪仗?
书生在晚年怀抱着忧虑的理想,回到家中整理那已残破的书卷。
注释:
- 陌上:指乡间的小路。
- 游人:指在外游玩的客人。
- 筦弦:古代乐器,暗指音乐。
- 君相:指君主和相国。
- 草市:乡间的小市场。
- 端门:指皇宫的正门。
- 瞻跸:观看皇帝的威仪。
- 书生:读书人或学者。
- 旧编:指旧书籍。
典故解析:
本诗中提到的“兵端未动前”,暗指古代战事前的平静,可能与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战役相关,尤其是那些在战斗前的宁静时光。此外,“书生晚抱忧时志”表达了诗人对读书人理想与现实落差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士元,号愚溪,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及词人。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咏怀、抒情见长。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南宋时期,正值战乱频繁、国事艰难之时。诗人通过对游人和乡野老人的观察,表达了对国家动荡和个人理想落空的感慨。
诗歌鉴赏:
本诗通过对比游人、乡野老人和书生三种不同身份的人物,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局势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诗中游人的悠然自得与书生的忧虑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在动荡的时代中,个体的无奈与不安。诗的开头以“陌上游人”引入,仿佛透过游人的眼睛看到了一个自在的世界,但随着诗的深入,逐渐揭示出隐藏在表面之下的深层忧虑,尤其是“端门瞻跸定何年”一句,令人感受到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刘克庄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思索,让读者感受到那种对历史的反思与对未来的迷茫,充分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对社会的敏锐洞察力。诗中使用了大量的对仗与叠词,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同时也使得情感更加饱满,意境深远。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陌上游人趁筦弦:描绘游人在乡间小路上随着音乐前行的场景。
- 岂知君相尚筹边:游人对国家边境之事毫不在意。
- 细听野老交谈处:通过倾听乡野老人的对话,反映出时代的变迁。
- 犹记兵端未动前:让人怀念战争尚未爆发时的宁静。
- 草市收如许早:暗示乡间生活的早早结束。
- 端门瞻跸定何年:对朝廷未来的无奈与不安。
- 书生晚抱忧时志:书生在晚年仍然怀有理想与忧虑。
- 归画残灰理旧编:回家整理已残破的书籍,象征着理想的破灭。
-
修辞手法:
- 本诗运用了对仗工整的手法,如“游人”与“君相”,“草市”与“端门”形成鲜明对比,增强诗的层次感。
- 通过细腻的意象描绘,如“残灰”象征着逝去的理想,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惆怅。
-
主题思想:
-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诗人对国家动荡的忧虑,以及对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感慨,体现出对历史和未来的深思熟虑。
意象分析:
- 游人:象征对生活的享受与无忧。
- 草市:体现乡间生活的简单与平凡。
- 书生:代表理想与学问,但也有无奈与失落。
- 灰烬:象征着过往的理想与希望已成虚无。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游人”是在什么地方?
- A) 宫廷
- B) 陌上
- C) 学堂
-
诗中“端门瞻跸”的意思是?
- A) 观看皇帝的仪仗
- B) 迎接贵客
- C) 议论国事
-
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态度是?
- A) 无所谓
- B) 担忧
- C) 兴奋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 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诗词对比: 可以对比刘克庄的诗与李白的《将进酒》,两者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但李白的豪放与刘克庄的忧虑形成鲜明对比。李白强调享乐与豪情,而刘克庄则更注重历史的沉重与个人的失落。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
- 《刘克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