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 其一 闺情》

时间: 2025-01-04 07:50:02

银甲调新火,珠帘捲晓霞。

辟寒初着杏儿纱,正是恼人时节、不归家。

莺坐浑身柳,蜂归两股花。

一弦春怨语琵琶,昨夜鸳鸯买卦、又须差。

意思解释

南歌子 其一 闺情

作者: 吴绮 〔清代〕

原文展示:

银甲调新火,珠帘捲晓霞。
辟寒初着杏儿纱,正是恼人时节不归家。
莺坐浑身柳,蜂归两股花。
一弦春怨语琵琶,昨夜鸳鸯买卦又须差。

白话文翻译:

新火点亮了银甲,珠帘轻卷晨曦。
初春的寒气刚刚驱散,杏花的纱衣已经穿上,正是让人心烦意乱的时节,为什么还不回家呢?
黄莺在柳树上栖息,蜜蜂归来时满身花粉。
一弦琵琶弹出春天的怨言,昨夜鸳鸯在算命,结果却又不如意。

注释:

  • 银甲:指用银色装饰的甲衣,象征华丽。
  • 珠帘:用珠子编织的帘子,形容室内的华美。
  • 辟寒:驱散寒气。
  • 杏儿纱:杏花的轻纱,暗指春天的温暖。
  • 莺坐浑身柳:描绘黄莺栖息在柳树上的情景。
  • 琵琶:一种古老的弦乐器,这里用来表达情感。
  • 鸳鸯买卦:指一对鸳鸯在算命,象征爱情的命运。

典故解析:

本诗中的“鸳鸯买卦”可以追溯到古代对爱情的信仰,鸳鸯象征着忠贞不渝的爱情,买卦则是试图占卜未来的命运,反映了诗人对爱情和命运的深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绮,清代女诗人,生于江南,因其才情出众而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她的诗歌多以女性的细腻情感为主,展现了女性特有的视角和情感世界。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女性诗人开始崭露头角的时期,吴绮通过诗歌表达了女性在家庭与情感之间的矛盾,以及对爱情的渴望与无奈。

诗歌鉴赏:

《南歌子 其一 闺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氛围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波动。诗首句以“银甲调新火”引出春日的温暖,珠帘轻卷的意象则表现出一种轻盈与柔美,给人以美好的视觉感受。接下来的“辟寒初着杏儿纱”,将春天的到来与温暖的春装结合,暗示着自然的复苏与生命的重新开始,同时也映射出作者渴望归家的心情。

“正是恼人时节不归家”一句,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无奈与惆怅,恰恰是在这个万物复苏的时刻,自己却无法回到温暖的家中,感受到春天的美好。这种情感在“莺坐浑身柳,蜂归两股花”中得以延续,春天的鸟语花香与作者的孤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浓厚的春意,也映衬出一种孤寂。

最后两句提到的琵琶和鸳鸯算命,进一步加深了诗中的怨恨与无奈。琵琶的“春怨”似乎在倾诉着一种对爱情的渴求和无奈,而鸳鸯算命又暗示了一种对未来的无知与迷茫。整体来看,诗中充满了春天的美丽与人心的复杂,表达了女性在情感与责任之间的纠结,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意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银甲调新火:描绘春天的温暖景象,银甲象征华丽。
  2. 珠帘捲晓霞:表现室内的美丽,晨曦的光辉透过帘子。
  3. 辟寒初着杏儿纱:初春时节,寒气刚散,杏花绽放。
  4. 正是恼人时节不归家: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与无奈。
  5. 莺坐浑身柳:描绘黄莺栖息在柳树上,生动有趣。
  6. 蜂归两股花:蜜蜂回巢,象征春天的繁忙与生机。
  7. 一弦春怨语琵琶:琵琶声中流露出春天的怨恨。
  8. 昨夜鸳鸯买卦又须差:暗示爱情的命运不如意。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情感相结合,增强诗意。
  • 拟人:将莺、蜂等自然生物赋予情感,增强诗的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爱慕,渴望温暖家庭生活的同时,也流露出对爱情命运的不安与迷茫。通过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对比,展现了女性在情感世界中的复杂性。

意象分析:

  • 银甲:象征华美与温暖。
  • 珠帘:代表家庭的温馨和女性的细腻。
  • 杏儿纱:春天的象征,暗示青春的美好。
  • 莺、蜂:自然中的生灵,象征生机与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银甲”是指什么? a) 一种乐器
    b) 一种衣物
    c) 一种装饰
    d) 一种植物

  2. “莺坐浑身柳”中的“莺”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一种鸟
    c) 一种乐器
    d) 一种古人

  3. 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快乐
    b) 悲伤
    c) 无奈与思念
    d) 愤怒

答案:

  1. c) 一种装饰
  2. b) 一种鸟
  3. c) 无奈与思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温庭筠《梦江南》

诗词对比:

李清照《如梦令》

  • 主题:对爱情的渴望与失落。
  • 风格:细腻而感伤,传达女性情感的深邃。

解读:

李清照的作品与吴绮的《南歌子》在情感表达上有相似之处,均展现了女性对生活与爱情的思考。两者都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内心的波动,唤起读者的共鸣。

参考资料:

  • 《古典诗词精华》
  • 《清代女诗人研究》
  • 《吴绮与她的时代》